小议火电企业社会效益审计探究[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在火力发电企业投资额的不断增加和我国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型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开展火力发电企业的社会效益审计势在必行,但是目前尚未有适用于我国火力发电企业的社会效益审计模式。本文在实地调研和对审计程序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火力发电企业社会效益审计模式,并且针对其社会风险提出可行性建议。本文所提供的模型工具和应用方法可为其他类型企业的社会效益审计提供借鉴。[关键词]火电企业;社会效益;审计模式一、引言电力是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先进展的产业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进展,对电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电力行业的投资额从 2024 年的 4800 亿元增加到了 2024 年的7200 亿元,其中火力发电企业约 5500 亿元。电厂的建设促进了区域、国家的经济增长,也给社会带来了占用耕地、消耗资源、排放各种污染物等不利影响。因此,为了能够正确评价火力发电企业带来的社会影响,规避不利的社会风险,增加投资的社会效益,使火力发电企业朝着可持续进展,开展火力发电企业的社会效益审计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效益审计是 1948 年由阿瑟?肯特在《经营审计》一文中提出的。此后。一些国际组织、国家审计机关和学者提出了几种有代表性的效益审计模式。加拿大是第一个采纳效益审计的国家,创立了综合审计典型经验;美国则是最早将效益审计注入政府审计的国家,其于 20 世纪 70 年代颁布的《政府的机构、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的审计标准》中明确规定应实施 3E 审计,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得到国际审计界的普遍认可和采纳。国外的效益审计大多集中在对公共资源运用的效率和效果性的审计上,用效益审计来谋求资金节约。随着效益审计的不断进展。各国逐渐把效益审计的范围扩大到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质量管理等方面,瑞典、挪威等国先后提出应该将项目实施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作为效益审计的一部分。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发达国家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影响评价的方法。并在 20 世纪 80年代开发了多种定性、定量模型,但是这些方法、模型并未引入社会效益审计。从国内进展来看,目前尚未提出针对火力发电企业的社会效益审计的模式。《绩效审计的中国模式》仅仅对构成模式的各个要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构建中国绩效审计模式的措施,理论性较强。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出版的《中国投资项目社会评价指南》主要是针对项目实施之前的社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