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杜甫《月夜忆舍弟》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赏析-_第1页
1/5
杜甫《月夜忆舍弟》赏析-_第2页
2/5
杜甫《月夜忆舍弟》赏析-_第3页
3/5
杜甫《月夜忆舍弟》赏析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唐乾元二年(759)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一时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被贬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因关中大旱,饥荒严重,便弃官离职前往秦州(今甘肃天水县)。杜甫有四个弟弟(杜颖、杜观、杜丰、杜占),但只有杜占跟随在他身边,其余都分散在东部战乱地区。时逢白露节,诗人望着月色,感物伤情,不禁思念起他分散在河南、山东的几位弟弟,情难自己,便写了这首饱含念家忧国之情的五律—— “夜幕降临,戍楼又敲响了宵禁的令鼓,行人绝迹,边城更显得荒寂了。只有孤雁的哀鸣,在瑟瑟秋风中声声摧心。霜露在今夜变得更加苍白,让人心生凄寒;月色皎洁,但还是比不上故乡的明亮。兄弟离散,家已残破,彼此生死的消息,又该向何处探问。平常寄出的书信都常无下落、不能被收悉,更何况现在战乱还没有停息……” 诗人首联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戍鼓”,军鼓,这里指宵禁的信号;“断人行” ,行人断绝;“边秋”,一作“秋边”,指秋天的秦州。边城同样战事频繁、戒备森严的背景,荒寂凄凉的景象,都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绘了出来。为“月夜”渲染一种压抑、凄凉的气氛。尤其是“一雁声”,失群的孤独,鸣音的哀凄,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此时诗人不就是一只孤雁吗? 颔联交代时令,点明主旨:“露从今夜白”交代时令,即“白露节”,表明天气渐凉,地面水气凝聚,使人顿生凄凉之感。“月是故乡明”融入诗人主观想象,点明主旨,突出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这两句采纳“移情”手法,原来一样洁白的霜露,可在今晚更加苍白;原来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在故乡最为明亮。这是诗人 “ 情异而景为之变” (王嗣奭《杜臆》)的结果,因为亲人离散,心中凄伤,所以眼前的霜露格外苍白冷凄;因为家园残破,远离故土,所以异乡的明月不如故乡的明亮亲切。 颈联承上启下,自然过渡:诗人由望月怀乡自然引出对弟弟的思念,绵绵愁思中夹杂着对生离死别的焦虑和不安。“诸弟分散”是哀,“无家”则是痛,而这深重的哀痛都是战乱引起的,天下像这样家破人离的家庭又有何止诗人一家呢?如此一来,“月夜忆舍弟 ”的“忆”就显得内涵深广了。 尾联流露不满,深化主题:“寄书不达”,寄出的书信送不到收信人手里;一个“长”字,既说明时间之久,又体现状况之频繁,突出战乱之祸;“...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杜甫《月夜忆舍弟》赏析-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