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第 2 课时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与经济腾飞、生活巨变【课标要求】1.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归纳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学习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学习难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三次重大转变【自主学习和知识梳理】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改革的背景和原因:①1978 年 12 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② 人民公社化体制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2.农村的改革的前提:坚持土地公有制3.内容:土地承包,分户经营,自负盈亏。4.试点:安徽和四川 5 特征:包产到户6.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村改革进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时期。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二.国有企业改革(城市的改革)1.背景和原因:①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压抑了企业的积极性;②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3.过程:⑴1978—1984 年,试点时期:内容: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厂长负责制⑵1984 年—1992 年:全面展开时期:内容:增强企业活力,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⑶1992 年以后:进一步深化时期: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4. 意义:⑴ 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6.存在的问题:下岗职工增加、部分职工生活困难等。7.解决办法: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以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1.形成过程(1)明确目标:1992 年 10 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立法保障:1993 年,全国人大将《宪法》第 15 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