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难就业难 就业难源自培育方式 各个国家的讨论生教育制度不同,一些国家把讨论生教育看作是学术讨论教育,也有一些国家把讨论生教育看作是职业进修教育。我国讨论生教育过去定义为学术讨论教育,在讨论生课程设置方面偏重于学术讨论类型的课程,讨论生毕业之后绝大多数到科研院所和教学机构就业。不过,近些年来由于讨论生招生的规模不断扩大,讨论生素养不断降低,再加上科研院所和教育机构人满为患,因此,讨论生毕业从事教学科研的路径基本上被堵死了。 然而,即便如此,高等教育机构的讨论生教育计划和课程设置也没有及时调整,讨论生所学的内容根本无法适应社会进展的需要。部分高等院校注意到了讨论生培育中存在的方向性问题,但是,这些高等院校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增加了大量的有用性课程,甚至还开设了许多与市场接轨的专业。由于这些课程和专业缺乏合格的老师,讨论生教育实际上变成了职业技术教育。一些用人单位对讨论生寄予厚望,但由于讨论生缺乏必要的理论储备,也缺乏实际动手能力,结果导致讨论生的就业渠道越来越窄。 我国讨论生教育究竟应该走哪一条道路,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笔者认为,对于讨论型教育机构来说,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学术优势,培育学术型的讨论生,但必须大规模压缩招生规模,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讨论生正常就业;对于那些非讨论型教育机构来说,则应该考虑培育有用型的讨论生,针对社会进展中存在的问题,确定讨论生的培育方向,让讨论生毕业之后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从总量上来看,我国讨论生的数量远远不够,但从质量来看,我国的确有提高讨论生培育质量的必要。当务之急,是要将高等教育引入正常轨道,允许高等教育机构通过竞争发现价格,通过竞争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现在讨论生的收费极不合理,一些热门专业的.讨论生专业收费相对较低,而一些冷门的讨论生专业收费又相对较高。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允许高等院校自行确定收费标准,通过竞争发现价格,通过竞争实现优胜劣汰。 笔者不赞成通过限制讨论生招生规模的方式解决我国讨论生就业难的问题,因为减少招生规模未必能提高讨论生的教学质量。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是,在讨论生教育阶段开展良性的竞争,让市场选择合格的讨论生。可以设想,假如各个院校都有讨论生自主招生权力,讨论生的招生规模持续扩大,那么,用人单位在选择讨论生的时候就可以充分行使自己的选择权,那些只注重招生规模不注重教育质量的高等院校就会被市场所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