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第二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申请指南 一、 核技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典型环境污染物的毒理 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亦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则是"对环境污染物的科学的危险性评价,即在种群、个体、器官、细胞乃至分子水平上对环境污染物的科学评价"。这种评价的基础是环境毒理学,尤其是分子水平上的环境毒理学研究。 核技术由于其高灵敏度、高准确度、高分辨率、多元素分析能力等特点,更由于核技术可区分生物体中的内源性物质和外源性物质,因此在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研究,尤其是分子毒理机制研究中常可起到独特的作用。此外,这类毒理学研究需要多种先进核技术的联合应用。在研究环境污染物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有关的核技术。 本项目拟重点研究环境毒理学领域中一些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社会效益,但尚未解决的典型问题:如汞与脑组织中生长抑制因子结合及其与神经系统中毒的关系,稀土是否进入脑组织及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低剂量的有机化合物甲基叔丁基醚(MTBE)(无铅汽油的含氧添加剂)等的基因毒性,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重金属和有机卤族污染物的毒性,以及碳纳米材料在生物体中的分布和分子毒理等。这些科学问题都具有典型性,既属国际前沿,有创新性和前瞻性,又符合我国国情。 研究目标: 用先进核技术在分子水平上重点研究我国典型的环境污染物(重金属、大气细颗粒物、有机物等)的毒理作用机制和科学的、定量的危险性评价,以及新型碳纳米材料的毒理。瞄准当前国际环境科学发展动向,结合我国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重要需求,为我国有关的环境治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主要研究方向: 1.金属的毒理研究。用分子-中子活化分析等核技术研究汞与生长抑制因子(MT-III)的结合和稀土是否进入脑组织及其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机理。 2.可吸入大气颗粒物的细胞毒理研究。用扫描质子微探针等核技术研究 PM10 和 PM2.5中重金属和有机卤族污染物对肺和呼吸道以及细胞的毒理。 3.环境低毒有机物的毒理研究。用加速器质谱法研究 MTBE、甲酸等的基因毒性和蛋白质毒性及其反应机制。 4.新型碳纳米材料的细胞和分子毒理研究。用多种核技术研究富勒烯和碳纳米管的放射性标记和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分子毒理。 5.发展用于分子水平环境毒理学研究的核技术。重点发展分子-中子活化分析技术、加速器质谱技术和基于核微探针的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