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 课时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提高归纳事物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提高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能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学习的重点是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生活发生的变化;学习的难点是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借助教材中的文字史料与历史图片,学会运用各种史料理解历史问题。通过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材料分析和观察学习,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近代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原因。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1.可以通过播放赵本山和宋丹丹主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反映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来导入新课。2.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情况的讨论、归纳、比较以及合作探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课内容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会有较浓厚的兴趣。教材中配有一些图片,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思考依据史料设置的问题,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教学的效果。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物质生活的变化(1)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入侵客观上带来了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仿照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2)表现:a.衣:“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以后中西合璧的① 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服饰五花八门,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等并行。b.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② 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c.住:鸦片战争后,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中,开始出现③ 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2.社会习俗的变迁(1)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也受到西方④ 的影响。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⑤ ”,并改革传统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