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地基浸水后的处理措施 我厂计量理化室建成于 1988 年,长 50 米、宽 15 米、层高 5 米,为单层砖混结构,基础为条形砖基础。建与山前坡积地上,上复土层为第四纪洪积、坡积层,属新近堆积的压缩性较高的Ⅱ级自重湿陷性黄土。1992 年发现建筑北外墙有多处裂缝,缝宽最大 10 毫米,斜裂缝处在窗户的对角称八字形,水平裂缝在窗台以下;内横墙与北外墙相交处也不同程度发现 45 度和垂直裂缝,斜裂缝北高南低;基础明显下沉,局部基础顶面与地圈梁已经脱开,且外墙向北倾斜。随后一段时间我们派专人进行认真观察,发现裂缝仍在进展,如不及时处理,随时有可能发生破坏。 一、原因分析 第一步先查阅竣工资料,发现原设计没有按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法律规范进行设计,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都没有提出特别要求。 第二步沿北墙在基础边每隔 10 米挖一个探井进行现场检查,当挖至基础下 1.0 米深时,发现土中水分特大,若几个小时不挖,则坑中浸水较多,再继续下挖发现基础下仍有 1.0-1.5 米厚的填土层。 第三步查找漏水源,首先自室内水池下水开始查找,最后发现距建筑物北外墙 4 米处有一根主下水管道,由于管道材料为陶土管,填土下沉后,将管道压弯,接口处大部分开裂漏水,分析上述原因得出如下结论:基础下部填土层没有挖掉,没有做换土处理,再加上下水管距建筑物太近,水管破裂后污水流入填土地基。致使其含水率增大、土质变软,大大降低了承载能力,造成建筑物下沉。 二、实行措施 根据填土地基的含水率与承载力的关系,我认为要保持建筑物稳定,使之不在下沉,必须实行堵住水源、降低土壤的含水率、提高地基土的密实度,方可提高地基土的承载能力,建筑物才不再下沉。为此实行了以下解决办法: 第一步杜绝水源将原来的下水管全部拆除,沿原管线挖坑,将多余水排出,待基槽干后更换新的下水管道,由于管线距建筑物较近,故采纳铸铁管道代替陶土管。 第二步加固地基由于地基土的含水率较大,土的密实度小,必须采纳降低土的含水量的办法,增加土的密实度。经过方案比较决定采纳打灰砂桩的办法解决地基土的密实度问题。因为,灰砂桩中的生石灰有较大的吸水性,且本身吸水后体积增大近一倍,将对灰砂桩周围的土壤侧向加压,使饱和土排水固结。另外,生石灰水化过程中,释放出大量反应热,也有利于降低土的含水量,有利于促进石灰与土体间的胶凝反应的进行。 设计灰砂桩的直径 400 毫米,平面位置为外墙沿墙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