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兰亭集序学习目标1、了解书序的特点。 2、掌握本文出现的“毕”“修”“引”“次”“是”等重点实词、“之”“于”“所”“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 3、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技巧。 4、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学习重点积累文言词语。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技巧。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学习难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本学案的内容共分两课时。第一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课前预习”及文章整体阅读;第二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完成对全文情感主旨和写作特点的把握。第一课时学习小目标1、了解书序的特点。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结合注解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学习重点结合注解通读全文,积累文言词语。学习难点难句理解。课前预习教材助读1、王羲之及其书法 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字逸少,祖籍琅琊,后迁居会稽(绍兴),写下《兰亭集序》,晚年隐居会稽下辖剡县金庭。王羲之幼年即从父辈学习书法,稍后又从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卫夫人(名铄)学书。后四处游历,于是开始精研各书体势,博取众家之长,其楷书随字本身特征而赋形,出于前师但有所创新,“潇洒纵横,何拘平正”。他的行书更是别具风格,在前人行书基础上,将各家用笔、结字中的一些长处加以融会贯通,创出享誉后世的行书体。他的《兰亭集序》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梁武帝赞其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唐太宗李世民对其书法更是情有独钟。大费周折从民间得来《兰亭集序》,一再把玩,临逝前又嘱咐用其真迹为自己殉葬。在他看来,羲之之书乃“尽善尽美”,“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太宗对羲之书法是有些偏爱了,然其确有过人之处则是无可争议的。2、文章背景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 353 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家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