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案-7.1 家的意味第七课 亲情之爱第 1 课时 家的意味[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家人对我们的付出,体验家人之间亲情的温温和爱,感受家是身心的寄居之所,是心灵的港湾。(2)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之情,认同中华文化中“孝”的价值观念,养成热爱父母、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的意识。2.能力目标(1)提高与家人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能力。(2)提高传承中华家庭文化传统美德的能力,增强孝亲敬长的行动力。3.知识目标(1)理解“家”的内涵和功能,知道“家”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意义。 (2)知道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的义务。理解中华文化中“孝”的内涵,知道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需要继承和进展。[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家庭对成长的意义,热爱自己的家庭。难点:孝亲敬长的意义与做法[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家的意味》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本课分为两个层次:其一通过对家庭功能的分析和对亲情的情感体验,理解“家”的内涵和“家”的意义;其二通过体悟“中国春运”这一中国独有的社会现象,让学生理解在中华家庭文化中,家的深厚意味和丰富内涵。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家规”“家训”的探究,引出中国家庭文化中“孝”的精神内涵 ,引导学生对家庭美德深化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孝亲敬长。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教学准备] 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播放歌曲《我想有个家》,展示歌词。提问: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特别想家、想父母的时候?过渡:那么,家是什么呢?你想有个什么样的家?我能为家做点什么?这正是我们今日要一起探讨的内容。欣赏歌曲,回答问题。让 学 生 初 步 感知家的温暖,培育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新知一、生命的居所展示图片及文字:家的意味提问:请你用一句话来描述你心目中的家是什么?并说出其中道理。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 71 页“运用你的经验”部分,提问:说说“家”是什么。老师归纳:家,是我们常常说的一个词,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常把一个单位比作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