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写作【考情预览】题目信息考点考向年份·卷别试题材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传统材料作文2018·全国卷Ⅰ世纪宝宝中国梦。√2018·全国卷Ⅱ战后幸存飞机和没能返航飞机弹痕偏差。√2018·全国卷Ⅲ改革开放40年,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时代精神。√2017·全国卷Ⅰ通过关键词,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2017·全国卷Ⅱ提供6句中国古今诗词,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立意。√2017·全国卷Ⅲ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2016·全国卷Ⅰ成绩优者受到奖励,成绩差者受到惩罚;成绩优者因退步而受到惩罚,成绩差者因进步而受到奖励。(漫画材料)√2016·全国卷Ⅱ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提升语文素养的三条途径,阐述看法和理由。√2016·全国卷Ⅲ小羽自主研发,获得专利,公布工艺流程,拟定标准,规范市场,不断创新,最终成为致√富带头人。命题规律新课标全国卷近三年的作文题主要采用材料作文形式,启发和思辨性强,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和人生,进行全面、理性的思考。①从材料的形式看,以生活故事和生活现象为主,材料内容平易近人,贴近考生的生活和情感实际;②从价值取向看,重视对考生正面的道德引领与熏陶,材料暗含的主题不脱离基本的道德规范,如仁爱、善良、守法、明礼、诚信、感恩、勇敢、自强等一再出现,应引起考生重视;③从审题的要求看,越来越重视对考生思辨能力的考查,多元思维倾向明显,立论角度不唯一,或正或反或对比分析皆可,关键是要联系社会,联系人生,做出具体而深入的开掘。技法提分点23立意准确,避免南辕北辙审题立意十思考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求同存异找关联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所以我们要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审题时需要运用求同存异的方法,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首先,我们可以把事物的各种关系尽可能多地寻找并罗列出来。这一步可以天马行空,不受拘束。其次,在众多关系中选择最能支持观点的那一对。这一步要排除那些对写作没有作用的关系,做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典题示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英国作家菲尔丁: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审题立意:本题的语料由三句名言组成。第一则丰子恺的名言说“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说明孩子不像成人那样圆滑,保持着率真和单纯,表达了对孩子的欣赏、羡慕。第二则赫胥黎的名言说少年的心灵“提前硬化”,说明孩子内心的柔软和童真在时光的流逝中过早消逝。第三则菲尔丁的名言表达了对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的痛心,这个“伟大王国”当然包括人在孩提时期固有的天真、直率、真诚、善良等诸多美好的品质。三则名言看似各异,实则彼此关联,都在怀念无瑕童心,希望保持童真或本心。立意时,要注意从“成长与丢失”“物质与精神”“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等角度辩证地看问题,力求写出思想的深度。二、事物是对立统一的——一分为二看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各式各样的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任何矛盾都包含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不同的、相互对立的,同时又是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审题时要学会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既要看到材料正确的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材料不合理的消极的一面。不能一味地唱赞歌,也不能一棍子打倒。这在写作中不是圆滑,而是思想深刻全面的体现。【典题示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