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淇县高级中学 2012-2013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中国现代诗二首(一)》导学案 新人教版【使用说明】1.认真阅读课本,把课本上的重难点勾画出来并进行记忆2.用黑色笔准确科学的学科语言独立、认真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小组合作完成合作探究部分,并用蓝色笔纠错。3.独立完成当堂检测题,老师批改后红笔纠错。【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导学过程】一.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漪沦( ) 残羹( ) 罗绮( ) 酵( ) 河畔( ) 青荇( ) 浮藻( ) 长篙( ) 斑斓( )二.自主学习1. 阅读《死水》,整体感知,思考下列问题:① 说说读这首诗时,你的感受是什么。② 说说读这首诗想到了哪些画面。③ 你觉得作者意在表现什么样的情感?④ 确立重音、语调、语气,分析句式上的特点,体味“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2. 阅读《再别康桥》,体味诗歌的“三美”。三.合作探究1. 死水的“绝望”表现在哪里?(结合意象来谈)2. 如何表现这种“绝望”的?(手法分析)3. 你认为死水象征什么呢?4. 分析理解《再别康桥》中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四.学生质疑,集体探究,合作解决。五.当堂检测1.下列对于《死水》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 A.第二节,用“翡翠”“桃花”“罗绮”等华美、鲜艳的词语来描述死水,可见“死水”在作者眼里还是非常美好的。 B.第三节主要用嗅觉写死水之臭,写死水发酵时的情景:死水如酒,臭气熏天;泡沫如珠,乱蚊成群。 C.第四节以动衬静,写出死水的沉寂。诗人以“青蛙”的歌声,有力地突出死水的寂寞和沉寂,仿佛空山闻鸟语般以动显静。 D.诗人成功地运用了比喻、象征和反讽的手法,实写虚拟,巧妙配合,创造出了深邃奇崛的意境。“死水”再加“绝望”,是诗人对现实的坚决否定,表现了诗人鲜明的批判精神。 2.对《再别康桥》运用的表现手法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的心境。 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C.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