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陶行知纪念馆有感郭沫若在提到陶行知的时候,曾说了这么一句话“两千年前孔夫子,两千年后陶行知”。将陶行知与孔夫子相提并论,对老师有这样的肯定至今还没有第二个。事实上,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人像他那样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全身心投入整个民族的普及教育运动且取得辉煌的成就。如何取得像他那样的成就暂且不谈,怎样拥有他那样的师德才是我参观完陶行知纪念馆后真正所想的,因为而作为一个老师专业的学生,陶行知无疑是个典范。陶行知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将教学论总结为“教学做合一”。“教”“学”“做”,看起来是三件事,但作为老师来讲是一件事,即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虽说中学老师与小学老师不同,不再是一个处于启蒙阶段的引导者,但是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对科学,对社会,对人生真正的理解,却仍然是从中学开始的。为人师表者,不去“做”是不行的。比如教别人种田,必须要会种田,在田里教,在田里学。而在化学上则体现得更为明显——比如在做化学实验时,老师必须先做一遍,然后再辅导学生,即“教”。当然。要教得好,做得好,不“学”是不行的。在科学飞速进展,信息膨胀的今日,仅在大学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中学生的学科需求。古语说活到老学到老,这在老师身上尤为重要。如何抓住学生的心理,如何让学生学到最权威最正确最有趣的专业知识,考验的不仅仅是一个中学老师的口才或者是人格魅力,还有最关键的专业知识。作为老师,优秀的学科素养能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关于这门学科的知识,而更是一种热情。老师所传递的,也不应该仅仅只是相关学科的智慧成果,而是对探究这门学科的积极地态度。假如老师本身学而不倦,学生在潜移默化下对学科的关注程度也会提高不少。我想这就是为什么陶行知作为一个世界知名的学者,却仍然在死前的那一刻坚持工作学习的原因。当然,陶行知的成就远不止其“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他是我国大学开放女禁的最早实行者。他脱下西装革履,换上布衣草鞋,住进牛棚柴房,为的是让乡村的孩子一样能够上学,让学生农民化。他称学校和学生是他的“爱人”。而正是他这种爱,才赢取了世界人民对他的尊重。爱学生,爱学校,爱教育,这是老师必须具备的人文素养。教育学家认为,教育是一种“使人成为人”的活动,即让学生意识到人性之美。因此,即使是理科师范,也被归类于“人文学科”而不是别的什么。陶行知的“爱”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个老师的最伟大的力量。在我看来,老师不仅要爱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