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政绩观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 政绩是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德才素养在工作实践中的综合体现。追求什么样的政绩,为谁树政绩,怎样树政绩是衡量农村基层领导干部能否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自己的“试金石”。当前,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承担着全面建设小康农村社会重任,能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至关重要。本文尝试对他们的政绩观进行初浅探讨和剖析,对如何树立科学政绩观提出建议。 一、存在问题 1、对农村工作认识存在片面观点,求稳不求活,造成农村进展滞缓。部分农村基层领导干部认为当前农村工作稳定压倒一切,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是头等大事,只要不出事,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就是有政绩。开拓性地做农村工作,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既然如此,不如不干,捂住摊子,得过且过,守住一时,保全一生,寻机脱身。他们将农村稳定与进展的关系生硬地割裂开来,抓住了稳定,丢掉了进展,没能看出农村的稳定是进展中的稳定,进展是稳定中的进展,从而造成了农村经济社会进展的迟缓,甚至停滞不前。 2、不尊重农村客观现实条件,急功近利,损害农村长远进展利益。一些农村基层领导干部为在任期内出政绩、受表彰、获提拔,就不尊重农村进展客观规律,不顾农村现实条件,不管农村资源的承受力,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进展口号和指标,追求眼前的政绩。同时,极端地喜爱“看得见的”政绩,蔑视“潜在的”政绩,重视近期效果轻视长远利益。一切为自己个人制造政绩,绝不为他人工作打基础。为在短期出效果、出成绩,宁可过量地牺牲资源,追求经济增长数字,造成“一任的政绩,几任的包袱”。 3、对农村进展存在盲目性,依个人好恶,人为地割裂农村进展链。有的农村基层干部到了新的地方工作,不愿深化基层群众搞调查讨论,对当地的资源状况、产业进展水平、进展潜力等实际情况了解不多、不准、不透;对前任留下来的“家产”不屑一顾,搞“一个艄公一道河”;不了解、不顾及当地群众的生产习惯和生产技术水平,不尊重当地群众的致富想法,仅凭个人好恶和意愿,从主观上出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人为地、强制性地破坏了农村经济进展的连贯性。从表面上看,有时确实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因为此一时、彼一时地改变进展政策,没有形成完整的农村进展链,最终将一无所成。 4、对农村基层工作的不准,心浮气躁,追名逐利。个别农村基层领导干部把工作岗位当作人生的“跳板”,一事当前,总是计算个人得失,让群众利益、集体利益为个人利益让路;习惯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