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名词解释1、部落:由氏族依据血缘关系而不依靠强制力量部落联合而成,它的规模比群对大,其政治组织是非正规的、临时性的,部落中间的领导人也是不正规的。2、 酋邦:是前国家时期最后一种政治组织,是中国古代前国家时期和一些少数民族政治组织最普遍的形式。塞尔维斯将酋邦社会归结为介于以血缘关系为根底的社会性社会和以地域经济关系为根底的政治性社会之间的一种社会形态。3、 涿鹿之战:指的是距今约 4600 余年前 ,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 中原 地带 。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4、 巡狩制度: 巡狩制 度是早期国家阶段邦国联盟之王用以控制盟邦的主要政治 形式。王在巡狩中既主祭,也主事,或借巫术的法力,或诉诸神的权威,使自己成为诸邦利益的保护人,同时也成为凌驾于诸邦之上的统治者。是强化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有力手段之一。5、 尚书台: 官署名。汉武帝始置。东汉中枢机关,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东汉时尚书台地位在九卿之下,实际上却已成为皇帝之下最高行政机构。魏晋时期,尚书之职甚为重要,尚书郎可以出任太守。南北朝时 ,尚书台正式称尚书省,成为三省六部制中的执行机构。全盛于唐朝,衰落于两宋。元代以后,尚书省遂废除。:6、 嫡长子继位制: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根本的一项原那么,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 ( 正妻 ) 所生的长子。法律规定嫡长子享 有继承优先权。该制度起于商末,定于周初。具体规定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7、九品中正制: 始于曹魏,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这种选官制度是由魏文帝曹丕时的吏部尚书陈群创议的。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 隋唐 之科举, 在 中国 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 度之一。到了隋代 ,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8 进士科:隋唐科举制度取士的科目之一。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以后各朝选拔官吏的主要科目。始于隋炀帝时,?通典?以为在大业三年〔607年〕。唐科目虽多,而进士科特受重视。考试内容,本为时务策五道,贴一大经。宋以后其他科目多仅存空名,进士科遂成为科举制度中的惟一科目。考试内容,自北宋王安石提倡实学,罢诗赋,用经义、策论取士后,虽屡变,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