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道习题谈迁移规律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_ --------------------------------------- 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常常遇到这样一道推断题:“姐姐有糖的块数比弟弟多 2/3,则弟弟有糖的块数就比姐姐少 2/3。”像这类题,有不少学生误认为是对的。学生得出这个错误结论的原因,在于错用了知识迁移的规律,产生了负迁移。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培育学生的迁移能力呢?笔者最近有幸听了这类题的教学,甚有感触,现简介如下。 课始,教者出示了简单的两个条件“姐姐有 5 块糖,弟弟有 3 块糖”,问:“姐姐比弟弟多几块糖?”学生一口报出结果。接着老师又问:“弟弟比姐姐少几块糖?”学生也能很快答出。这时,老师就巧妙地运用迁移规律由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问:“姐姐比弟弟多几分之几?也就是姐姐有糖的块数比弟弟多的占弟弟的几分之几?”边讲边画出如下图示: 学生不难得出:(5-3)÷3=2/3。 老师再问:“弟弟比姐姐少几分之几?是不是少 2/3 呢?” 学生回答:“弟弟比姐姐少几分之几,就是弟弟有糖的块数比姐姐少的占姐姐的几分之几,即(5-3)÷5=2/5。” 这样比较后发现:姐姐比弟弟多 2 块糖,也就是弟弟比姐姐少 2 块糖,而姐姐的糖比弟弟多 2/3 就不等于弟弟的糖比姐姐少 2/5。前者是两个具体的量相比较,一般说甲比乙多几就等于乙比甲少几;而后者是两个分率相比较,因为两个单位“1”不同,所以甲比乙多几分之几就不等于乙比甲少几分之几。接着,老师又出示了类似上面的几道巩固题,学生都能慎重地正确解答。 我深深地感到这位老师在教学中能重视加强知识间的前后联系,恰当地运用较强的对比手法,有效地防止了学生负迁移的产生,是很有成效的,很值得我们学习。 感谢阅读,欢迎大家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