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是非生物吗 明以是非——根除校园暴力的土壤 明以是非——根除校园暴力的土壤许多人喜爱将现在多发的校园暴力归罪到现在孩子的“稀缺”和“娇惯”,其实,这种欺凌和暴力早在我们的儿时就多有发生,它并不是这个时代的独特产物。它就如同一个鬼魅,萦绕在许多代孩子的心中,个中甚者,甚至成为了一些人一辈子挥之不去的阴影。 有不少社会专家曾深化探讨过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作为一个曾经见历过同学被欺凌的人,我对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归结起来,就是两点——“欺弱”和“滥义”。 所谓的“欺弱”,就是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同学或伙伴,这一般都是个体性的行为,往往发生在低年级的小孩子们身上。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源自人不自觉“侵害”弱者的一种动机,就比如小孩会把碾死蚂蚁当成一个游戏,这并不是说明这个孩子本性坏或者别的什么,只是因为他可以,他能够,而且他不会因为碾死蚂蚁被责备。 这种现象本身并没有过大的危害性,但不加以矫正,却往往随着施暴者年龄的增大,慢慢演化出更多的潜在的危害。 而所谓的“滥义”,是指为了所谓的“义气”,抱团进行暴力欺凌或暴力纷争的事情,这个多出现在高年级学生的身上,我们通常所见的校园暴力事件也多是此类。这种现象的出现,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搭建起正确的“三观”,他们从错误的途径学习了错误的“三观”,并引以为豪的践行起来……这其实是我们最大的悲伤,因为这种事情的出现,每个人都脱离不了责任,家长、学校、亲友、社会,每个人都可能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予了不正确的引导。古人说,少不读《水浒》,这句话是有很深的道理的。 以往,我们在分析校园暴力频发的原因时,往往过于纠结是哪一方的责任,过于迫切应该拿出怎样的办法,却往往忽略了校园暴力背后深层次的内容。强调管理,加强立法,修正未成年人刑责年限,这些举措都在一段时间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更像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一刀切”。 校园暴力的背后,孩子压抑情绪的疏导是很重要的一个概念,而孩子压抑情绪产生的原因,才是整个问题循环的“根源”!许多人觉得,我们现代的孩子吃的饱饱的,穿的暖暖的,哪来那么多的压抑情绪?!殊不知,我们这样想的同时,却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有几个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仔细的告诉孩子到底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我觉的,“明以是非”,是从根源上去除校园暴力的土壤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