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育小学生的数学兴趣如何培育小学生的数学兴趣 摘 要: 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关键词: 生趣; 激趣; 促趣; 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25)01-0124-01 一、在课堂活动中的生趣 (一)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广的学科。老师要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百分数知识时,老师要求学生搜集饮料瓶、商品外包装上的百分数;搜集日常生活中的百分数(如在报纸上写着的百分数),让学生解释含义,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培育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使学生进一步关注以后生活中的百分数。再如讲到“比的意义”这一节时,可让学生了解实际生活一些大致的比,如拳头的周长与脚长之比是 1:1,身高与胸围的长度之比为 2:1,身高与脚长之比为 7:1,体重与血液重量的比为 13: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你能用这些知识解决哪些问题?学生兴趣高涨,动手实践,计算验证。 (二)在操作活动中生趣。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他们的思维进展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因此,老师在教学时必须制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弄学具,帮助学生猎取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圆形面积时,先让学生动手把圆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然后说一说学过图形与圆形之间的关系,最后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操作过程得到圆形面积=πr2。这种从动手操作到语言叙述,从语言叙述到公式的得出,就是由直观到抽象、由具体到概括的过程。在这种有老师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手脑并用,发现和解决了数学问题,参加了猎取知识的全过程,学得积极、主动,尝到了探求知识的乐趣。 (三)在情境活动中生趣。数学教材有自己的特点,蕴含着丰富的可产生学生兴趣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接近和探究事物本质及其因果联系的实质,这一过程本身乃是兴趣的源泉。”老师应挖掘这些因素,充分发挥教材中内在的潜力作用,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兴趣。例如在教学能被 3 整除的数的特征时,由学生出题,老师与学生竞赛,看谁推断快,学生对老师的“秘诀”产生了兴趣,迫切想要了解,强烈的求知欲望已经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随着新课改的推动,各种情境的创设已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利用多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