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要与学生生活接轨 阜宁县东沟中心小学:孙国成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会学习数学”。因此,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一、创设情境与生活接轨老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教学《分桃子》时,我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 9 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每盘放 3 个,9÷3=3(盘);(2)每盘放 9 个,9÷9=1(盘);(3)每盘放 2 个,9÷2=4(盘),多 1 个;(4)每盘放 4 个,9÷4=2(盘)多 1 个;(5)每盘放 5 个,9÷5=1(盘)多 4 个。分完后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的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然后老师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算式,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让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让学生轻松的接受新知识。二、思维方法与生活接轨生活是数学的源泉,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学习数学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道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老师 27 人,小朋友 153 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 30 元,学生每人 15 元,团体 30 人以上每人 20 元。”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1、全买团体票:(27+153)×20=3600 元2、不买团体票:27×30+153×15=3105 元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7+3)×20+(153-3)×15=2850 元通过不同的方案的比较,培育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三、日常生活“数学化”孩子们的知识应该是在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