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育一年级学生审题习惯 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我们总会遗憾地发现,一些学生在不该出错的地方却出错了。于是,我们往往会给这些学生戴上粗心的“帽子”。认真分析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不外乎这几类:没有读题;没有看清题目;没有读懂题目的意思等。其实只要提醒学生读读题目再重新做一遍,很多学生就能改对了;或者老师有意识地再把题目要求读一读,很多学生也会马上反应过来。深化分析原因,在粗心的背后正是学生的“审题障碍”导致解题错误。因此,要提高学生解题的正确率,必须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而且要注重抓早、抓源头。从一年级开始,实行切实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因此,我们首先讨论一年级学生数学审题障碍,从老师教学的角度以及从学生操作的角度出发,探究出一套破解审题障碍的良好方法。1.指点读题老师在指导一年级孩子做作业时,要从指导孩子读题入手。首先,让孩子明白如何分清每一题的分界,以免把后一题的要求用前一题去完成;其次,在指导孩子读题时,要让孩子手指着题目一字一字地读,这样能避开他们在读题时漏字、添字。读后指名让孩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假如发现孩子对题目的意思理解不到位,就需要引导孩子再把题目读一遍。假如老师在每次练习时能做到有意识地渗透读题方法,指导学生如何来读题,孩子们对审题也会更加关注。2.抓关键词在读题时,老师要引导孩子们学会抓题目当中的关键词,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思。在读好题目后,可以问孩子们,你觉得题目中的哪个词很重要、很关键?如此训练,孩子们的审题能力定会不断提高。如题目中常见的关键词有:“大、小、多、少、长、短”等,在讲解题目要求时,可以用符号表示。如出示“最多的画√,最少的画○”,问:“你觉得题目中哪个词很关键、很重要?”3.对比练习通过设计对比性练习,可以训练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一年级中有许多孩子是不认真审题的,看题型相似就用同样的方法解答,老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作业“陷阱”,让孩子们吸取教训。学生只有在审题的时候反复认真地推敲,才不掉进编写者设下的“陷阱”,才能扫清审题中的障碍,对题目的意思才能有更深层次的思考。4.学科整合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识字量较少,是造成审题障碍的最大的原因。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数学老师可以统计好这些学生在数学课上必须掌握的汉字,请语文老师在语文课上提前把这些字进行认读和书写。现整理出生字词如下:《比一比》中的“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