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内涵的题材才是好题材2025 年 12 月 3 日,国际展览局成员国的代表投票决定 2025 年世界博览会的主办城市。在第一轮投票中,五个申办城市的得票情况如下图。 你知道这五个城市各得了多少票吗?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沟通时,我并不满足于学生提出的那些问题,诸如,“哪个城市的得票数最高?”“上海的得票数比丽水多几票?”“上海的得票数大约是克雷洛夫的几倍?”……事实上,这些问题的思维含量不够,是那种不需要付出智力努力便可给出答案的问题。要是能提出一些更具思维价值的问题,那该多好! 突然,我联想起前几日了解到的一则相关信息:国际展览局一共由 89 个成员国组成。可是,统计图中的五个数据相加,结果是84,并非 89 呀。这是怎么回事?何不让学生一起来思考思考? “国际展览局有 89 个成员国,每个国家代表投一票,总票数应是 89,统计图中的总票数怎么只有 84 票?”果然,这一问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稍作思考后,有学生提出,参评城市正好 5 个,89-5=84,很可能这五个城市所在的国家没有投票。也有学生认为,票数总数为 84,也可能是有五个国家没有投票(我补充说:也就是弃权)。 孰对孰错?说实话,我一时也有些糊涂。看着学生期待的眼光,我只能实行缓兵之计:“到底是什么原因,老师也不清楚,等老师课外查完资料,再和大家沟通。” 没想到,紧接着,教材第 76 页的“试一试”又一次用到了这一题材,并要求学生根据如下的“2025 年世界博览会申办城市第三轮得票情况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第三轮投票只剩下三个城市。细心的学生很快发现:这三个城市的得票总数是 88,与总票数 89 票相差一票。“看来,申办城市所在的国家也参加了投票,假如不投票的话,第三轮的总票数应该是86,而不是实际上的 88。” 回想这一教学片段,应该说,教材选择的这一题材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有时代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题材!然而,就数学教学而言,仅有这两点,还不足以构成一个优秀的学习题材。事实上,上述精彩的教学过程,并非因题材本身的现实性与时代感而起,倒是题材本身的内在矛盾与冲突,引发了一段颇具戏剧性的教学对话,学生的数学猜想能力、合情推理能力等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如此看来,好的数学学习题材,固然要具备时代性与现实性,但是否具有丰富的数学内涵,却是我们更应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