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习题的有效讲解_ --------------------------------------- 数学习题是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老师通常要根据习题的具体情况和针对学生数学习题练习中反映出来的理解偏差、普遍问题、典型错误等对习题进行讲解以达到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理清思路,解决问题的目的。所谓“有效讲解”,笔者认为应该是:能以数学习题讲解为载体,对单一的“理解题意,理清思路,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进行丰富,对“独白式”的教学方式进行变革,采纳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开发“习题讲解”这一教学环节,沟通数学与生活以及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对数学的深刻理解;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形成合理灵活的解题策略,提高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使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让“习题讲解”成为一个有效数学教学资源。下面结合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实践经验,谈一谈如何对小学数学习题进行有效讲解,以期获得同人指教。 一、用生活事理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 “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的常识。”儿童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已有许多有意识的活动经验,并通过这种活动形成了许多日常“经验”或“概念”,在这些经验和概念里,不乏蕴含着和数学相通的知识、朴素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解题策略等在指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老师如能唤起儿童的日常“经验”或“概念”,帮助学生搭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必将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数学的深刻理解、解题策略的有效生成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例 1】小力用竖式计算 5.1 加一个两位小数时,把加号看成了减号,得 2.76。你能帮他算出正确的结果吗? 这道题的解答思路和策略其实和生活中走错路后,按原路返回的事理是相通的。我问学生,你们有没有走错路的经历呢?发觉走错路后你是怎么做的呢?有同学说可以按原来走的路返回到先前的出发地,再重新走。于是我启发学生对这道题也可以根据“原路返回”的想法去思考:根据 5.1-( )=2.76 求出减数是 2.34,它也就是原来的一个加数,于是正确的结果是 5.1+2.34=7.44。这样,学生不仅解答了一道数学题,更感悟到了一种有效的数学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 用生活中的事理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启发学生生成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在数学中的实例很多,借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来教学转化的解题策略,用超市里的购物发票来学习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