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依托考核解决“廉而不勤、严而不为”问题 一、领导干部“廉而不勤、严而不为”主要表现 “廉而不勤、严而不为”是“四风”问题新的“隐形变异”,从本质来说还是享乐主义在作祟。在日常工作中,个别领导干部不以权谋私,不违法乱纪,但信念不坚,意志薄弱;热衷功名、弄虚作假;推诿扯皮,不敢担当;贪图安逸,嗜玩成性,工作重布置、轻落实,有计划、没行动;“只挂帅不出征”,存在“无过便是功、无怨便是德”的错误认识;不想为、不作为、不敢为、搞形式、走过场,不为群众办实事、办要事,坚守碌碌无为、太平美好,期盼“平安着陆”。这种精神上的腐败、思想上的腐败,是一种更加严重的、隐藏在骨子里的腐败。这种现象不应轻视,不应放任,更要引起重视,加大问责,不然只会有损党的形象和队伍建设,长此以往必将祸国殃民。 二、领导干部“廉而不勤、严而不为”问题剖析 (一)“为官不易”是“廉而不勤、严而不为”的借口 随着反腐纠风态势日益趋紧,对官员的制约、规矩越来越严,再加上在网络助推下,监督官员的眼睛越来越多,“为官不易”确实成为一种现实,但是“为官不易”决不能成为“为官不为”的理由。习近平指出:“党的干部都是人民公仆,自当在其位谋其政,既廉又勤,既洁净又干事。假如组织上管得严一点、群众监督多一点就感到受不了,就要‘为官不易’,那是境界不高、不负责任的表现。我们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应该对‘为官不为’感到羞耻,应该予以严肃批判。” (二)“廉而不勤、严而不为”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是干部思想作风不端正,服务人民意识不足。面对越来越严厉的党纪党风,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以及反“四风”政策全面落实,一部分领导干部服务人民的思想意识不坚定,没有根据党的方针和政策要求开展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责任感,工作态度散漫;一部分官员干部“为官不为”、“廉而不勤”,生怕干事多就会“出事”;一部分党员干部之所以跌倒在权力、金钱、美色等关隘上,不是因为他们干事多了,而是因为他们干错事了,没能始终保持内心那份执着和坚定、恪守内心那份从容和淡定、升华内心那份信念和追求,“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党员干部假如做人正直、作风正派、交往正常、谋利正当、办事正规,假如做到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职责不变通、遵守纪律不放松,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不畏风险,就一定会做到既干事,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