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 149 分学霸学习经验 高考数学 149 分学霸学习经验 数学是什么,其本质就是逻辑推理。从已知的条件推理得出结论,其实就类似于从 A 地到 B 地有很多条路,很多种走法,我们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不用 GPS 就找到最近的路线,节约最多的油耗。 谈到数学学习方法大家常会头大,刷题成为普遍认同的“真理”,但笔者对此存在异议。以存在即合理的眼光看,刷题一定有其意义,但未必是适合每个人的好方法!学习数学,笔者始终认为是建立在思考之上的:思考所学内容,思考适合的方法步骤,同时还要思考自己的状态。一切学习方法,都是在对自己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需求找到对症下药的良方。而真正说到方法本身,大概分基础与非基础两类探讨。 基础:数学的重中之重 方法一:(偷懒) Step1:梳理病灶,找到问题集中的地方(往往课堂上和刚考完试即可完成这一步)。 Step2:解决问题,并尝试记住错因(记不住也不要紧)。 Step3:在下次遇到相同错误时,感受一阵心痛:怎么又是这个! 方法二:(非偷懒) Step1:拿出习题和笔记本,带上一支笔,什么都不用想了,做吧。 Step2:拿出习题和笔记本,带上一支笔,什么都不用想了,做吧。 Step3:拿出习题和笔记本,带上一支笔,什么都不用想了,做吧。 所谓基础,是指比较简单、一般学会就能拿分的题目。例如今年四川高考数学题出现了最简单的等差数列求通项,甚至还有关于集合或是虚实数的题目等等。笔者称这类题目为“大杀器”。这类题往往让人心烦意乱:做出来觉得理所应当,要是突然“糟了”便是五雷轰顶,后果不堪设想。 为什么最简单的基础题会成为埋伏在茫茫试卷间的“大杀器”?正是因为“理论上讲”这些题都是照搬知识点,仔细学了肯定做得来。于是做不来时会慌张,下来突然想起时会懊恼,恨不得回去做个十遍八遍。这个心理战的最终结局往往是大量的时间被投向基础,正如方法二,合理吗?答案是否定的。 个人认为,牢牢抓住基础题来自于一次次的反复刺激,假如第一次学习时已经仔细学过(注意这个前提),那么之所以做题时会做错或是遗忘,可能是因为记忆或者理解并没有变得敏感,或者单纯因为临时的短路、计算出现错误。这时候再花大把的时间练习基础,效果肯定是有的,但是效率一定是低下的。 发现这个版块突然卡壳,翻开笔记本或错题集,“咦!这块我是有印象的”。那么,大可放松心情,改正一下,加深印象即可。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不是多做,而是错一次就知道为什么错。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