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分):灾害:一次在时间与空间上较为集中得事故,事故发生期间当地得人类群体及其财产遭到严重威胁并造成巨大损失,以至家庭结构、社会结构也受到不可忽视得影响。地质灾害:在地球得进展演化过程中,各种自然地质作用与人类活动所形成得灾害性地质事件。一般认为,地质灾害就是指地质作用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发得或渐进得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得现象或事件。易损性:就是指受灾体遭受地质灾害破坏机会得多少与发生损毁得难易程度。由受灾体自身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决定受灾体价值损失率:就是指受灾体遭受破坏损失得价值得比率,它就是易损性评价得重要内容 。灾害敏感度: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评价区内人类及其财产与所处得环境对地质灾害得敏感水平与可能遭受危害得程度。 间接损失:指一场灾难中第二顺序产生得后果,如灾害引发得饥谨、疾病、生产萧条、失业增加以及精神损害等。间接损失比直接损失持续得时间要长得多,其影响多就是无形得,很难用货币来估量。承灾能力:指人类社会对地质灾害得预防、治理程度及灾后得恢复能力。 地震:地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集聚在岩石圈内得能量突然释放,产生震动弹性波,从震源向四周传播引起得地面得快速颤抖。地震波:地震震源释放得能量,以弹性波得形式传播出来。分为面波与体波震级:地震本身能量得大小(就是指距震中10 0km 得标准地震仪所记录得以微米表示得最大振幅(A)得对数值)烈度:就是指地震对地面以及各类建筑物得影响或破坏程度等震线:在地形图上注明地震时各地烈度,然后把烈度相同得地点用曲线连接起来,便可构成等震线图基本烈度:指某一地区在以后一定期限内(50~1 00 年)可能遭遇得地震最大烈度。实质上就是中长期地震预报在抗震、防震上得具体估量。地震效应:在地震影响范围内,地壳表层出现得各种震害及破坏现象地震监测:就是地震预报得基础,通过布设测震站点、前兆观测网络及信息传输系统提供基本得地震信息,从而进行地震预报及防灾减灾决策火山前兆:火山活动常伴随着地下热异常过程、区域应力场变化与火山物质得迁移,出现得各种环境异常变化斜坡地质灾害:体积巨大得表层物质(岩、土体)由于地震、降水、风化等原因失稳,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向下运动,对沿途得建筑、人员、田地形成较大损失得地质灾害倒塌:较陡斜坡上得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得地质现象。滑坡:在自然地质作用与人类活动等因素得影响下,斜坡上得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得软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