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文化”之于“交通事故”有媒体曾刊登一名英国外教在中国一个多月才学会过街的故事:这位老外每次上街面对飕飕而过的车流都感到不知所措,不知怎样过公路才安全。因为无论有无斑马线,车子都很少停下来;在安装了交通灯的路口,无论红灯绿灯,行人通常不予理会,照走不误,弄得他在旁边过也不是,不过也不是。在最初的一个月里,过公路均靠女友“搀扶”,40 多岁的人就像无助的小孩。一个多月过去后,这名老外已经能够适应这里的过公路方式了,开始如国人一样闲庭信步于大街小巷,该出脚时就出脚。再来看看交通参加者一些同样令人瞠目的交通行为:前方堵塞或遇红灯,车辆依次首尾相接停车等候,行人、非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须侧行或绕行;雨天机动车驶过积水溅起泥水打在路人身上;行经施工路段,对向车辆互不相让;抢救车呼啸而来,却不知如何避让……凡此种种,无一不显现了传统道德在现代交通上的失范,交通文化的缺血与失根。这则老外过公路的故事告诉我们两个重要信息:第一个是国人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得让人心颤。第二个是原有交通文化状态对新加入的交通参加者的影响不容忽视。什么是交通文化文化就其广义而言,指的是人类制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当个人与周围环境形成广泛联系时,文化就无时不刻地渗透到个人成长着的生活中,它建构起个人的基本价值观念,形成了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而交通文化就是交通参加者在长期参加交通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法律规范、管理方式和心理活动的总和。其内涵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是交通参加者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法制意识、思维方式、道德情感等所构成的精神文化;第二个是以《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相关法规为中心的制度文化;三是交通工具、设施等所体现出来代表现代文明进展的物质文化;四是交通参加者所进行的交通活动体现出来的国民素养。可见,交通文化建设决不是简单的法规遵守,它涵盖了所有交通参加者的精神的、物质的以及交通法规建设,贯穿于现代交通的各个方面,融入到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面对在新时期创建平安畅通县区、建设和谐交通等艰巨任务提出的新课题、新挑战,只有加强交通文化建设,才能正确把握文化舆论的方向,密切警民关系,提高队伍的亲和力,改善执法环境,确保保质保量完成历史新使命。现行宣教育方式瓶颈毋庸置疑,影响交通安全的“人、车、路”三大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人”。 作为道路交通安全的主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