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语文老师工作总结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假如离开教学设计的话,我觉得是空话。优化课堂才是减负的第一要义。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存在着内容冗杂、结构混乱、创意缺失等问题,市场上的各种教学设计资料也不尽人意。那么,我们在备课上怎么去做,才能够提升课堂的质量。我在这里浅浅的说说我的做法:一、把握文本特点,确定教什么。老师适应学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在教学九上第三单元《精神的三间小屋》时,我备课时是这样思考的:本单元是议论文单元,但本课在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标准的议论文,说它是议论性散文更合适一点。比起论证方式和论文思路来,优美的词藻,合适的比方,深刻的立意更是看点。所以,我抛开议论文的知识,着眼于理解领悟文章的语言这点来设计教学,并把本文定位为积累型文本。在让学生们理解了 “精神”一词的含义后,我提出的主问题是:“假如在这篇文章里找值得积累的句子,你会选哪处?为什么?”这个问题也是指导学生再次阅读的,我让学生着眼于课文的主体部分,三间小屋,三个层次,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去品读,学生找到的句子也确实是最精髓的东西!这其间,自然带出本文的主要论证方式:比方论证,对比论证。让学生找,读,品,老师在课堂上导读,点评。自读课,就要独立,读熟,读透。一个课时的课程,读读,品品,点点。自由,轻松,愉悦!我们该保有怎样的人生观在品读中渐渐清楚。定位为积累型文本,那么课后的作业也当是课堂的延续。本节课我设计的作业是:1 摘抄课文中优美词句,写在积累本上。2 阅读毕淑敏另一篇散文《造心》,和老师沟通阅读感受。二、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思考怎么教,敢于创新。九年级第一单元为现代诗歌单元,诗歌的主要学习方法是什么?朗读。教读每一篇诗歌,我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当堂成诵。指导朗读是分层次的,一读语音语调,二读修辞格,三读意境意象,最后领悟出思想情感。课堂上进行各种朗诵展示,配以轻音乐,配以动态背景图,整个课堂就一“赛诗会”,学生参加度极高。体味诗歌本身的美,胜过大谈创作背景,像《你是人家的四月天》,一直有争议林徽音这首诗是写给谁的,其实时至今日,讨论写给谁没有多大的意义,它的美和价值在于,仅仅文字本身,就能穿越背景而激起每位读者的共鸣!好的作品都是这样。在教学《岳阳楼记》的写作手法时,我联系到学生的写作问题。岳阳楼记写法有这一特点,骈句与散句结合,文章的节奏感强。以文章的第二段为例:“??予观夫巴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