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导学资料本阶段导学是第二章的知识点重要知识点:这一阶段学习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这部分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一个大部分, 属于相对独立的章节内容。同时本部分也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重点和难点,是很多外国留 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但是也是很多中国人比较陌生的内容。学习时以网络文本课件为依据, 掌握本阶段内容的核心知识和大致脉络,同时也要注意收看网络视频课件,丰富文本课件内 容。假如单纯以浏览文本课件,则难免有所粗疏。第一节服饰文化的基本概念马克思说:“人们为了能够‘制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 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 本身。”由此可见,衣服的起源很早的,早到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的程度。关于服饰的起源, 究其原因,观点较多,但从马克思的话中不难看出,其根本原因,是出于人类生活的实际需 要,即衣服的有用性。在我国传说时代,就已制造了衣服。《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世本》 说:“伯余制衣裳”、“胡曹作衣”。《白虎通义》载:“太古之时,衣皮韦,能覆前而不能覆后。” 在近代,台湾高山族中还有“男子以布尺余遮前,后体毕露。”在半个世纪以前,高山族“泰 雅人和北方山地男子,还习惯在腰部横缠一块条纹麻布作为腰裙以遮蔽下体。”由此可见, 首先出现的是保护下体的“衣”。这倒不是说出于羞耻感,而更大的可能则是人的下体经不 起意外的损害或攻击,另一原因则出于原始生殖崇拜,对视为“根”的器官加以保护。若把“服饰”的一词分解为“衣服”、“服装”和“装饰”的话,应是先有衣服,后有装 饰用的饰物。衣服的最大有用价值则是冬季防寒,夏季防烈日暴晒,虫蛇叮咬,风雨袭击和 荆棘划破皮肉等,至于出于羞耻感的遮羞需要和功用,则很可能是由群婚向对偶婚过渡时才 有的,即晚于保护身体之需要。装饰可分为 钟类型:一种是佩戴或悬挂在身上的装饰品,即通常所说的首饰,如项链、 戒指、耳环、簪子等。另一种是化妆型,如涂脂抹粉,梳束不同的发式发型,或在面部及身 上绘以图案等。第三种是毁饰,如凿齿拔牙,纹身纹面,穿扎耳朵眼,裹脚束腰等,以摧毁 和强力方式,改变身体某些部位的自然状态,达到装饰目的。装饰是与审美意识相联系的, 亦出现在保护身体的生存需要之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展,出现了阶级和等级的差别。这种差别随之在服饰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