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的道德观 道德这一语词,在《周易》中简称为“德”,常与“天”、“龙”、“君”等词连在一起,组成“天德”、“龙德”、“君德”等概念。如:“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象传》)“天德”的内涵是不争强好胜、自以为首。这一内涵是由龙升到最高处,已经达到最大极限,必定向其相反方面转化这一想像中的现象中抽取出来的。可见“天德”指的是社会中一般的普遍的道德。这个“天”不是指自然界中的天,也不是所谓的“天帝”,而是从哲学角度对社会中的人和事物的最普遍、最一般的概括。“不争强好胜、自以为首”当是对原始社会中实行禅让制度的美好追恋,对殷周之际发生的你征我战,为争霸天下进行的流血战争的挞伐,故此,把“不可为首”视为“天德”。 “初九日:‘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而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文言》)在这段话中,提出了“龙德”这一概念,其内涵是隐而不现,也就是说既不谋求改变世道,也不争取成名,离开世俗孤独自处却不烦闷,不被人理解也不苦闷,意志坚定不动摇,这就是“潜龙”。所以,“龙德”结合这段文意,应理解为“潜龙之德”。这段话,假托孔子,以形象说理,借潜龙 的“德”,描绘出一个避世隐者的形象,与孔子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的思想相吻合。虽然其中不乏消极成分,但“遁世无闷”却不失为安慰不得志者的一剂良药,这种思想进展到魏晋时期,被嵇康高度概括为:“达则兼善而不渝,穷则自得而无闷”(《与山巨源绝交书》),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之一。 “隐”,是“潜龙”之德,若“龙”由潜藏而出,有所作为时,其“德”该如何?《文言》说:“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中正者,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这里进一步论述了“龙德”的内涵是:合乎中道,持正不偏。具体说来有语言真实守信,做事谨慎,防止邪心杂念而存留诚心,有功于社会而不居功自傲,使德性更博大,用以感化世人等内容,并明确指 出:“龙”即“君”,“龙德”就是“君德”。君王要具有合乎中道,持正不偏的品德,那么,一般的人该如何呢?“九三日:‘君子终日乾乾,夕若惕,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文言》)“进德修业”,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