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传.系辞》中的圣人与君子 内容提要通过考察《易传?系辞》中圣人与君子的人格形象,发掘出该书作者给予圣人与君子的人格内涵,并比照《易传?系辞》成书前儒、道两家给予圣人与君子的人格内涵,揭示《易传?系辞》中圣人、君子与《易传?系辞》成书前儒家所推崇的圣人、君子的同一性,验证《易传?系辞》是儒家典籍的历史定论。关键词:圣人君子《易传.系辞》《易经》一、儒、道两家圣人与君子圣人、君子是儒、道两家共同关注的人格形象,但两家所给予的圣人、君子人格内涵却有着巨大的差异。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没有明确地说出圣人的人格内涵,然而他却较具体地指出圣人是尧、舜、禹、汤、文、武、六人。我们发现,这六人的人格形象具有这样共同的特征:他们都是有位的王者,他们不仅文治武功非常显赫,而且具有极高的道德境界。由此可见,圣人的人格内涵具备王者、仁与智。而孟子从儒家的伦理道德本位出发,更进一步明确地指出圣人的人格内涵就是“仁且智”。①他与孔子不同,不再以王者为圣人人格的基本内涵,而以“仁且智”。值得注意的是,儒家非常尊崇圣人人格形象,孔子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②在孔子的视域里,圣人人格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连他自己也不能。孟子则说:“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③孟子强调“百世之师”的圣人是人类伦常最完满的体现。与儒家规定的圣人人格内涵“仁且智”截然不同,道家老子则从自然主义立场出发,给予了圣人“自然”与“无为”的人格内涵。而庄子认为,圣人的人格内涵是以道的本性为己本性,他说:“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④庄子说,圣人以天然为主宰、以德性为根本、以大道为门径,能预知万物的变化,但圣人与道是不同于一体的,只能做到以道的本性为己本性。虽然庄子承认圣人以道的本性为己本性,但他是否定圣人的,他说:“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⑤在这里,庄子明确否定了圣人。同时他指出,圣人之道是一把双刃剑,圣人用它可以使天下太平,但是盗跖用它,却可以为害天下。他认为,若想实现天下大治,人们必须摈弃圣人之道。可见,在总体上,庄子是否定圣人及圣人之道的。与圣人一样,君子也是儒家所推崇的人格形象。在儒家心目中,君子人格的地位仅次于圣人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