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上山下乡运动再评价

上山下乡运动再评价_第1页
1/59
上山下乡运动再评价_第2页
2/59
上山下乡运动再评价_第3页
3/59
上山下乡运动再评价(之一) 【内容提要】上山下乡运动作为一场大规模的社会试验,以往外国学者的讨论都将解决城市就业和人口问题作为领导人发动这场运动的动机。现在可参考的资料并不支持这种似乎合理的解释,因为正是在城镇青年下放的同时,发生了大规模的城乡劳动力的对流。本文重点分析了 1968至 1980 年的上山下乡运动,认为毛泽东防止修正主义的意识形态和建立政治新秩序的动机起了最关键的作用。但是这个政策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成功。它没有得到知青和他们的父母的拥护,从 70 年代末开始,公开的抵制出现,最终以上山下乡政策的结束而告终。虽然这场运动的确培育了很独特的一代,但是下乡城市青年没有变成“社会主义新农民”,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没有获得正常的教育机会。这对他们,对国家都是很重大的损失。【摘 要 题】共和国史讨论【关 键 词】当代中国/政治运动/人口迁移/知识青年/一代人的形成【正 文】 从 1968 年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有千百万“知识青年”离开城市,数年(有些人是 10年)后才得以回城,如今他们已经年届 50。这一经历对他们影响颇深。但西方人对人类史上这一罕见的社会实验所知不多。在一般公众中,很多人对红卫兵耳熟能详,知道“知青”的却寥寥无几。即使在学术界,自 1980 年这一运动结束后,它也一直受到西方专家的忽视。 我认为,重新评价这一运动的时刻已经到来,这不仅因为中国的重大变迁使我们有了足够的距离感进行历史反思,还因为在20 世纪 80 年代,特别是 90 年代,出现了一些新的重要史料,这使我们能够比以往更准确地描述这场运动。现在我们可以做出一些重要区分,这有助于我们对这场运动导致的某些重要问题提供更确切的解答。例如,本文主张将 1968 年之后的群众运动与先前的下乡加以区分,并且认为,毛泽东及其追随者对这场运动的动机和设想,不同于那些更“务实”的领导人。 一、下乡:一个历史课题 (一)时段和数字 在中国,把城市年轻人下放到农村始于1955 年,到 1962 年时这已成为政府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但涉及的人数不多:从 1955到 1961 年间不到 20 万人,从 1962 到 1966年共有 1292800 人,一共不到 150 万人。1966 年这项工作因文革的混乱而临时中断。1968 年恢复实行,但性质已大不相同,且规模更大。从 1967 到 1979 这 13 年间,大约有 1650 万知青被送到农村(见表 1)。 表 1 不同年度下放知青人数和种类[*] 年份 下放...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上山下乡运动再评价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