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3 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泰山出版社《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团结的民族大家庭》中的第二课。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而《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这个活动主题从民族服饰、民居和民族歌舞等方面介绍各民族的特色风情。旨在让学生感知不同民族的服饰、民居和民族歌舞的特点;并探究服饰、民居与地域、环境、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的关系;了解不同的民族的生活习惯,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从能力方面看,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学生生活实际离少数民族的生活较远,对少数民族的风情了解不多;从孩子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喜爱活动、喜爱唱歌、跳舞。因此,在活动中可以放手让学生收集资料,分享信息的乐趣;也可以进行适当的深究活动;尽可能地让学生参加、体验,感受民族歌舞的优美。 【设计思路】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本课教学设计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加生活体验。让学生收集信息和沟通信息,是为了探究民居的特点以及与生活环境的关系;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猜一猜民族服饰,是为感受民族服饰的漂亮,理解民族服饰与地域、信仰的关系;让学生听一听、唱一唱、跳一跳是为了感受、体验民族歌舞的优美。全课设计力求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感受、体验民族特色风情,接受民族团结的教育。 【活动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 56 个民族。 2.初步感知不同民族的服饰、民居和民族歌舞的特点,并探究服饰、民居与地域、环境、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的关系。 3.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 4.倾听、学唱歌曲《爱我中华》,增进民族团结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 1.初步感知不同民族的服饰文化、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探究其与地域、环境、宗教信仰的关系。 2.初步感知不同民族的民居文化,探究民居特点与居住环境的关系。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各民族服饰、民居、民族歌舞的图片、文字及影音资料。 【活动过程】 活动一:听歌曲,激情导入,初步感知民族情 (课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