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公司治理模式的内部审计机制比较 【论文关键词】公司治理模式;股权型治理;债权型治理;内部审计机制 【论文摘要】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具有不同的内部审计机制。股权型治理模式和债权型治理模式的内部审计机制在总体治理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但在具体内部审计目标、内部审计确立的理论依据、内部审计的组织设置、内部审计重点、内部审计信息传递等方面,两者存在明显差异。内部审计是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司治理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实现公司权利和责任对称的一种制度安排,公司治理提供了企业内部各项管理活动的环境,客观上需要借助内部审计实现有效的内部治理,同时,内部审计在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审计监督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本身就具有治理的内涵。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在理论基础和总体目标上是一致的,而且内部审计是完善和提高公司治理有效性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全面的公司治理的必要途径。可见.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从公司治理角度来理解,内部审计机制是指为实现内部审计目标而形成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内部审计机制的构成要素包括内部审计目标、内部审计组织形式、内部审计信息传递等内容。目前,学术界在对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相关理论讨论中,对内部审计的作用、内部审计的方法、审计委员会设置等方面讨论较多,而对不同公司治理模式中内部审计机制差异性分析的讨论文献较为少见。本文拟对股权型和债权型两种公司治理模式中的内部审计机制进行比较,以期为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机制提供有益启示。一、股权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内部审计机制股权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基本特征是股权分散、外部控制权市场发达、公司治理以董事会为核心,在公司治理中奉行“股东至上”主义,股东作为物质资本的所有者,在公司治理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相应的公司经营目标为股东利益最大化。股权型公司治理模式中,公司的财务会计和审计业务比较发达,监管当局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也比较严格。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导致整个内部审计机制也围绕着审计委员会来展开。因而股权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内部审计机制形成了特别的内部审计目标、审计组织形式和审计信息传递方式。(一)内部审计目标及其实现股权型公司治理模式内部审计机制的审计目标,包括财务审计目标和管理审计目标两个方面。总的来说,内部审计是为了有效激励、约束经营者,促使其根据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经营,并且协助经营者实现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