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家成才的规律(7 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中医名家成才的规律 “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古人之语,诚可为今日鉴。古之良医甚多,乃至今日,亦时时间出。但之于百万中医,仍可谓凤毛麟角。“名中医”之间常被冠以“老”字,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医的成长特点及人们对名医的认识。中医是临床医学,我们常能看到耄耋之年仍在抚脉临症者,而而立之年却仍脉诊不占者。年轻的中医太多在不被信任与自我不信任中度过,中医学习需要很长时间,如何缩短中医成才之路,找到中医学习的方法,至关重要。吾与同道中人曾历经三年之久,亲访名家 51 位,汇编《浙江中医药名家之路》一书,整理了名老中医成才的几个特点,以冀自勉及有惠于年轻学者。现简述于下。1 有习医的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潜心求学需先乐学,即平素所说兴趣。兴趣可先天而成,大多则通过环境改变或职业诱导而来。51 位名家中,14 位有家传史,占总数 27.5%;经科班培训 40 人,占总数78.4%。开始接触中医的时间从总角之年至而立之年不等。余瀛鳌在论中医成才要素中首先提出中医成才需要有浓厚的专业兴趣和专业责任感。此次整理亦发现习医兴趣至关重要,如徐锡山儿时便喜爱收集和识别药材,14 岁开始学习中药,终身不倦。马大正曾自学中医 9 年,28 岁正式入大学科班学习,他曾说:没有对事业的钟爱,便不会成功,有时对事业的钟爱比聪慧和才智更重要。洪善贻也曾说:热爱中医,才能学好中医,而兴趣是靠培育出来的。裘氏妇科创始人裘笑梅自幼多病,由此她从小热爱医学,一生都在专研医术,沙孟海曾言其:“一息尚存要读书”。科班出身的胡斌,曾跟师叶熙春、魏长春、朱承汉、朱惜明等前辈,因看到疗效而喜爱中医,他曾说:我就希望做个好医生。做一名人民满意的好医生,是我毕生的追求。又如何任、詹起荪、陆芷青、钟一堂、何子淮、施延庆、阮少南等,均为幼承庭训,父辈及兄长均是当时耳熟能详的名医大家,由父辈或兄长传承医术,常年跟诊习医,勤读苦学,最终誉满杏林。2 读经典、跟名家幼承庭训的 14 位大家,几乎都熟读、背诵《内经》《伤寒》《金匮要略》《药性赋》《汤头歌诀》等经典书籍,从小耳濡目染,更是对自身习医的一种督促。《医宗金鉴·凡例》指出:“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临症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李益生等对南京中医药大学位老一辈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