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独立纪录片的特点 摘要: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独立纪录片在中国进展起来,这就为中国纪录片的进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文章介绍了中国独立纪录片产生的背景及其进展情况,然后论证了中国大陆独立纪录片的特点:创作上的自主意识和资金的自行筹措。文章主要采纳了例证法、对比法。 关键词:独立纪录片;特点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随着民主化进程的推动,社会透明程度的提高,一种兼容并包的思想氛围正在形成。在这种思想氛围中,整个社会对一些非主流意识形态可以容忍了。因此出现了文化、艺术的多元化。在文学、音乐、美术等领域,这种现状已经是不容置疑的现实。就属于影视艺术的独立纪录片来说,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许多怀有艺术理想的人在先锋艺术领域“独立和自由精神”的提倡下,自愿脱离公职,专注于自己的创作,成为生活在社会边缘的“自由艺术家”或文化“盲流”;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实现个人化的影像写作和表述的一种渴望。这是由早期独立纪录片的作者的特别身份决定的,他们多少都曾与电视台有过某种工作或合作关系,但是在为电视台制作节目的过程中,他们感到了相当程度的束缚与制约。于是,独立创作纪录片成为他们实现艺术理想的最好选择。 独立纪录片是从“个人立场”出发,透视不同阶层的人们的生存诉求及其情感方式。它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补充和校正。他们的创作没有商业化和播出的压力,往往把镜头对准中国社会体制之外的边缘人,倾听他们的隐蔽心声与情感陈述,贯注着人道关怀精神和个性特征。尊重自由表达的权利,象征着个人化创作方式。独立纪录片创作者往往兼具导演和制片人双重的身份,一般不属于体制内。独立纪录片的作者挑战传统的表现手法和表达题材,想在平常中寻觅新奇。比如英未未的《盒子》,大胆的把镜头对准了一对女同性恋,观众对此充满好奇心,作者通过对内部的深化挖掘,使同性恋的成因呈现出完美的社会学意义。 我国现在的独立纪录片的进展属于“小荷才露尖尖角”,生存在体制中有一种尴尬。中国大陆的独立纪录片的进展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诞生:1988~1993 年,主要有吴文光、温普林、蒋樾等人早期的“记录”行为,80 年代末期,在北京出现了一个流浪的艺术家群体;1991 年 6 月成立了“结构.浪潮.青年.电影小组”,即 SWYC 小组,并在 12 月举办了“北京新纪录片作品研讨会”。中国大陆的第一部独立纪录片是吴文光的《流浪北京》,记录了五位自由艺术家 80 年代末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