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基本知识(10 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要全面地认识和掌握药物的性能和作用,必须从不同角度如作用性质、作用范围、作用强度、作用的益害性等进行认识。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中 医理论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与进展都是由于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阴阳偏盛偏衰,脏腑经络机能失调的结果。药物防治疾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祛邪扶 正,消除病因,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阳平衡状态。药物针对病情,发挥治疗作用,是由于药物本身具有的特性和作用,即药 物的偏性,以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中药的作用包括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四气 一、含义 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用以说明药物作用性质。此外,在寒热温凉之外,还有"平性","平性"的含义是指药性平和,寒热之性不甚明显,但实际上仍有偏温、偏凉之不同。 二、确定依据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即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础。凡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 三、所示效用 四气,从本质上而言,只有寒热二性。一般来讲,凡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作用的药物,性属寒凉,如黄芩、黄连、黄柏、大黄等;凡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作用的药物,性属温热,如附子、干姜、肉桂等。 注意:应用药物必须对证,如不对证,药物的偏性会对人体造成损害。 四、具体表述 寒、热、温、凉、平是对药物四气的概括性表述,在具体表述时,除上述五种外,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是对中药四气程度的进一步区分。 五、阴阳属性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六、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辨证用药 1.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的药物: 寒证 热药;热证 寒药 2.据病证的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的药物。 大寒证(亡阳证) 大热药(附子、肉桂) 微寒证 (脾胃虚寒证) 温性药(煨姜) 3.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 4.真寒假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