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环境有害因素作业环境有害因素是指生产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可能使作业人员某些器官和系统发生异常改变、形成急性或慢性病变的因素。这些因素也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不同作业环境所存在的有害因素类型也不完全相同,但可归纳为以下三大类: (1)化学性因素 ① 生产性粉尘 据有关资料,由各种生产性有害因素引起的职业病中,尘肺约占60%。在有粉尘产生的生产过程当中,作业人员长期在超过国家规定的最高容许浓度条件下作业,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就有可能发生尘肺病。粉尘中的有害化学因素为游离二氧化硅、硅酸盐等。根据接触不同成分和浓度的粉尘,尘肺又可分为矽肺(游离二氧化硅所致)、硅酸盐肺(如滑石肺、石棉肺,系硅酸盐所致)、煤肺(煤尘所致)、金属粉末沉着症、铸工尘肺、电焊工尘肺等。 ② 生产性毒物 生产性化学毒物可引起急、慢性职业中毒。作业人员可能接触到的生产性毒物类型很多,取决于实际生产条件。常见的生产性毒物有:氮氧化物、硫化氢、一氧化碳等窒息性气体;氟、氯、溴、二氧化硫等刺激性气体;正己烷、苯、三氯乙烯、二氯乙烷等有机溶剂;铅、汞、砷等金属毒物和类金属毒物。毒物引起中毒是有条件的,与机体健康状态,毒物的性质和剂量,以及作用方式、接触时间等都有关系。 (2)物理性因素 ① 不良的气象条件 生产场所的气温、气湿、气流及热幅射构成了生产环境的气象条件。在强烈热幅射、高气温、气湿等不良气象条件下作业,可能引起中暑。而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工作,不仅可引起冻伤,还可增高感冒、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的发病率。 ② 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 电磁辐射按其生物学作用的不同可分为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是指引起物质原子电离的射线或微粒子,如 α、β、γ 射线和中子等,可引起生物分子结构的破坏。而非电离辐射引起的损害是灼效应,如紫外线、红外线、高频电磁场、无线电波电磁场等。高频和无线电波电磁场对人体的作用主要由电磁场能量所转化的热量对人体器官造成损害。高频电磁场和短波电磁场主要是引起中枢神经失调,表现为神经衰弱的症候群,如头晕、头痛、乏力、记忆力减退、睡眠不好等症状。强烈的红外线、可见光和紫外线可引起职业性眼病。如接触到较大量的紫外线可引起电光性眼炎,主要见于各种电焊、气焊、氧气焰切割金属、电弧炼钢、紫外线太阳灯、水银灯的应用;冬天在冰雪上工作或行路,在沙漠、海洋上工作或航行,也有大量紫外线反射到人的眼部,引起紫外线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