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欣赏常识(26 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元曲欣赏常识一、曲的特点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在我国古代文学的历史进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它的出现,给百花争艳的中国文学园囿增添了一朵奇葩,带来新的繁荣时期,出现了新的高峰。 清李调元在《雨村曲话》中,引《弦索辨讹》称: “三百篇后变而为诗,诗变而为词,词变而为曲。诗盛于唐,词盛于宋,曲盛于元之北。北曲不谐于”南而始有南曲。 明王世贞《曲藻》则称: “”“曲者,词之变。词不快兆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而后有南曲。 这些都说明曲与词有渊源关系。曲是由词演变而成的。事实也正是如此,曲的宫调、调名和体制,有不少来源于词。一些词调直接变成了曲调;曲的小令,源于寻常的词;曲的联套源于联章词;北曲的带过曲,源于词的犯调等。 为什么词会变而为曲?这是由于时代和地域的关系。还是王世贞说的: “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急缓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眉之。 到了南宋,尤其是到了元代,一种与燕乐不同的胡乐在北方兴起,并逐步代替燕乐。因而,为胡乐配词的曲,便逐渐代替了为燕乐配词的词。至于杂剧,则是我国戏曲艺术,在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形成和进展之后,用北曲谱写而成的。 元曲,包括无科白串连的清唱曲和有科白串连的戏曲两种。散曲,有三种体裁:一是小令,与词的小令基本相同,不过几乎全是单调的;二是套数,它是“”根据不同调的性质,如 黄钟 、 “”南吕 、 “”双调 等组织起来的;三是带过曲,是从套数里摘出来两支或三支连唱的曲调,如中吕调的【十二月带尧民歌】、双调的【雁儿落带清江引碧玉箫】,是间于小令、套数之间的体裁,跟双叠或三叠的词调相似。 戏曲,即金元时期流行于我国北方的杂剧。它的构成,有动作、有说白、“”“”“”有歌唱。表示动作的术语叫做 科 ,两人对话叫做 宾 ,一人自说叫做 白 。整个剧本的重点是歌唱,每折戏都由主角一人(生或旦角)担任,一唱到底,其他角色都有说无唱。戏中主角的唱词,就是各种曲调组成的散曲。 散曲的兴起,在元杂剧之先。小令与词调同源,套数源自宋金时期的说唱诸宫调。后来,散曲与杂剧平行进展,杂剧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散曲。 刚一接触曲的人,往往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曲和诗、词有什么区别?它的特点是什么呢? 曲,包括散曲和戏曲。散曲和诗、词性质相近。戏曲中的套曲,大体同于散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