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与千克的认识(3 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少教多学)一、设计思想《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 1 课时。“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重要理念之一。本教材在编排上力求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基础上,从具体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初步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观念,知道 1 千克=1000 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亮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与思考,我认为将动手感知贯穿于整个教学当中。 1.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 2.通过精心设计的、有效指导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 1 克和 1 千克的表象,从而建立观念。并通过演示操作使学生比较具体地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二、学习目标及重难点:(一)学习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 1 克和1 千克的观念,知道 1 千克=1000 克。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育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3.在小组活动中,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二)、学习重点: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观念,知道 1 千克=1000 克。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育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三)、学习难点:1.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质量2.在老师的指导下,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三、学习准备:一袋装 500 克盐、一枚 2 分硬币、1 台天平、两包 500 克的砂糖、一克黄豆、一克瓜子、一千克苹果、一千克梨四、学习过程(一)、学生整理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有关克和千克的知识,梳理已有知识,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开始学习。1、四人为一组,归纳整理知识2、组员互补,汇报各小组整理情况3、老师根据汇报结果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