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关于典论论文的几个问题

关于典论论文的几个问题_第1页
1/29
关于典论论文的几个问题_第2页
2/29
关于典论论文的几个问题_第3页
3/29
关于典论论文的几个问题 【内容提要】 曹丕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典论·论文》关系极大,合理解读与考量该文是真正把握曹丕思想的切入点。联系该文和其它基本历史资料,可以认定曹丕对七子的态度是赞扬有加的,而《典论·论文》的创作时间应该可以确定为建安二十一年。 【关键词】 《典论·论文》 文人相轻 创作时间《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判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巨大的。缘于此,大家对其讨论也较之曹丕的诗歌来得更为细密。时至于今,有关《典论·论文》的讨论成果不少,而且很多问题已成定论。但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在当下文化语境立场上的讨论或多或少带有揣度的成份。即便是一些看上去言之凿凿的结论,假如认真推敲还是有可以质疑的地方。本文就该文的一些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以期获得时贤指教。不过笔者要表明的是对固有问题的怀疑并非出于一种翻案的动机,只是在读览过程中将己所不解诉之于众,希望更合理的解释能够出现。 关于对七子的态度问题 一直以来,学术界以为,曹丕的《典论·论文》有一个主题,那就是批判建安七子间“相轻”的陋习。这个观点根深蒂固,也鲜有人就此提出过疑问。但是笔者以为这一点非但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曹丕作文的旨意。建安七子在生活中的关系,史书记载语焉不详,但也并非无迹可寻。《三国志》曰:“始文帝为五官将,及平原侯植皆好文学。粲与北海徐干字伟长,广陵陈琳字孔璋,陈留阮瑀字元瑜,汝南应瑒字德琏,东平刘桢字公干并见友善”[1]p599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建安七子至少除孔融之外的六人关系应该是融洽的。当然单凭这一点并不足以说明他们之间就不存在如曹丕所言“相轻所短”的疾患。可是我们细读现在七子留下的所有文字材料,除了个别人对文学的态度存在一些不同见解之外,很难发现它们相互攻讦的文字材料。即便是当时一些书信往来,也没有涉及到他们之间的互相短长之语。按道理说,以七子的性格,假如真有不同意见,他们一定会表现在行动和言语上的。孔融是人尽皆知的,而陈琳有《应讥》,王粲有《难钟荀太平论》,刘桢有《答曹丕借廓落带书》。这些文章都是他们反驳别人留下的文字证据。但是我们细心翻检,却很难在文章中找到他们“相轻”的蛛丝马迹,这实在不合常理。所以我们认为这或许是大家在理解的时候出了些许偏差。学术界关于建安七子“相轻”的观点来自于《典论·论文》中对于他们的才能的描述:“与学无所遗,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以并驰,以此相服,亦良...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关于典论论文的几个问题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