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会大学的中国化历程及其意义 论文摘要:教会大学在中国的进展演变不是按西方传教士原来的意愿(传教)进展,而是沿着一条既定的线路进展的。为适应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教会大学经历了中国化的复杂过程。在初步探讨教会大学中国化历程内外部原因的基础上,分析了教会大学中国化在中国高等教育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意义,旨在正确认识教会大学在中国的进展。 一、教会大学的界定 教会大学,是指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在旧中国开办的高等教育机构,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教会大学的办学模式大多仿照欧美大学的办学模式,其根本的办学宗旨是沿自西方教会办学为传播教义、培育传道人才的宗教目的。从19 世纪 90 年代在中国产生,到 20 世纪 50年代全国大专院校院系大调整时退出中国历史舞台,教会大学在中国存在和进展了近 60 年的时间。 在中国的教会大学,虽然数目不多,存在的时间也不长,但却是教会学校中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它们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以及我国社会近代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最初的教会大学主要是从初、中等教育性质的教会学校进展合并而来的。直到 1902 年,基督教“中华教育会”第四届会议通过“向外国教会请求派遣有训练的教育家来华工作的呼吁书”,特别要求各教会派遣教育专家来华办学,使这些学校能够用“更高的模范作用”来影响同时建立起来的官立学校的教育体系,教会大学才慢慢在旧中国进展起来[1]。 二、教会大学中国化的原因 客观地讲,任何异质文化的沟通都存在着相互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排拒与接纳,教育事业也不例外。在近代教育史上,无论是主动模仿他国的教育模式,还是非自主地接受外国教育模式,都必须植根于本国实际才能获得进展,那么作为“文化租界”的中国近代教会大学不仅是施教于中国学生,而且它还处于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的特定环境之中,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出生、成长的学生具有中国因素自不待言,就是校园外的中国社会文化氛围也不可能不对它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教会大学要想在旧中国生存进展下去就必须适应中国当时的社会环境并做出一系列的改变。 1.教会大学中国化的外部原因 (1)中国民族主义的觉醒。由于中国近代的教会大学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它与西方殖民主义相伴而来,“依仗不平等的传教条约,藐视中国法令,不受中国官厅的考核”,成为中国领域里的“文化租界”。所以,这不仅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构筑起巨大的心理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