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文史资料三号兵马俑坑出土铜殳 30 件,铜镞 40 件,铜镞形器 1 件和战车一乘。铜殳本为战车上的五兵之一,春秋战国时多作为仪卫用的兵器。俑坑的武士俑多执殳,是担任警卫的殳仗队。三号兵马俑坑的雕塑与彩绘三号兵马俑坑中的陶俑、陶马雕型风格重在写实,在技法上把圆雕、浮雕、线雕和彩绘有机结合,陶俑陶马刻面细微,相栩如生。俑坑中陶俑彩绘颜色保护较完整,是讨论秦俑彩绘极其宝贵的实物资料,三号兵马俑坑,1976 年 6 月发现。位于一号俑坑的西端北侧。南距一号俑坑 25 米,东距二号俑坑 120 米。平面呈 “凹”字形,东西长 28.8 米,南北宽 24.57 米,深5.2-5.4 米,总面积约 520 平方米。此坑曾遭严重破坏,陶俑、陶马和战车残破较甚,坑内发掘出战车一乘,陶制武士俑 68 尊, 青铜兵器 34 件。三号俑坑似为统帅一,二号兵马俑军阵的指挥部(古名军幕)(一下先图后文,文字对应的上方图片)跪射俑重装步兵的一种。发现于二号坑东北角弩兵方阵的中心部位,双手做持弩状,共 160 个。其姿态是秦代步兵又一类战术动作的生动写照。中级军吏俑这类俑的共同特征是:头戴双板长冠,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脚穿方口齐头履。其铠甲有两种形制:一事带彩色图案边饰的护胸甲,背部没有护甲;二是铠甲的前后摆平齐的带彩色图案边饰的鱼鳞甲。高级军吏俑俗称“将军俑”,目前出土了七件,是秦俑坑中级别最高的陶俑。这类俑的共同特征是:头戴双尾鹖(he 二声)冠,身穿双重长襦,脚穿方口翘尖履。着铠甲者,甲为彩色鱼鳞甲,甲片小,甲衣短,甲的周边饰精致的花纹图案,双肩及前后胸部有彩色系绾的花结。兵马俑坑的建筑三个俑坑都是地下巷道式土木结构建筑,但建筑形制,平面布局各不相同。其构筑方法为:先挖土圹(坟墓)(kuang 四声),土圹周边内侧用夯(hang 一声)土加固(用夯砸,夯为砸地基用的工具);在土圹底部,用填土夯筑,作为地基,土圹内筑一道道的夯土隔墙,隔墙两侧及土圹四周密排 木 质 立柱,立柱的下端以横置的枋木 ( fang 一声 , 为 一 种 树 , 木 材 可 做车)作为地栿(fu 二声,房梁),顶端承托 梁 枋 , 梁 枋以及隔墙上搭盖密集的棚木;棚 木 上 盖 席 , 席上抹泥,泥上覆土。俑坑四周有门道,陶俑,陶马放入后,门用立木封堵,门道用夯土填实,一座封闭式的地下军事营垒于是形成。 鞍马骑兵俑发现于二号坑中,计有 116 组,马为河曲马,经过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