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倾向症状临床思维出血倾向(bleedingtendency)是指皮肤粘膜自发性或损伤后的出血现象。皮肤粘膜出血倾向表现为皮肤瘀点、紫瘢、瘀斑、血肿,也可表现为鼻出血、牙龈出血或月经过多,少数可表现为内脏出血。引起出血倾向的病因很多,但就其发病机制而言,主要包括血管壁结构和功能异常、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异常及凝血功能障碍(凝血因子缺乏或血中有抗凝血物质)三大主要因素,它们可以单独存在或合并发生,其出血特点大多是多部位、多器官的出血。局部病变引起的反复出血,如肺结核咯血、溃疡病引起的呕血等则不属于出血倾向。一、临床思维的必要前提(一)病史询问要点1.出血家族史家族中有同样出血倾向患者,提示为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并详细询问遗传方式,父母、兄弟、姐妹及子女每一代亲属中都可出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如血管性假血友病、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友病丙常呈不全显性遗传。若父母正常,疾病隔代出现,男女均可发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父母大多为近亲结婚,属于这种方式遗传的疾病有血小板无力 症 、 血 小 板 释 放 反 应 缺 陷 , 以 及 凝 血 因 子I、II、V、VII、x、XII 缺乏症。若为女性传递,男性发病,兄弟、外祖父及外甥中有同样发病者,为性染色体隐性遗传,如血友病甲、血友病乙。2. 发病年龄 一般说来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发病年龄较小,获得性发病年龄较大,但急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大多在儿童时发病,血友病患者偶有在成年后发病。3. 出血方式皮肤出血点、紫瘢、鼻出血、牙龈出血,见于血管和(或)血小板量和质的异常;妇女月经过多,如能除外妇科疾病(如子宫肌瘤、功能性子宫出血等),最常见于血小板减少症;消化道持续性出血如能除外局部因素(溃疡病、慢性胃炎、胃粘膜脱垂、胃癌等,提示为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拔牙后出血不止或轻微外伤后的持续性出血,提示为凝血障碍性疾病,如血友病及血管性假血友病。4. 服药史 有些药物可直接损害血管壁或通过免疫机制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引起药物性血管性紫瘢,这类药物有神、铋、金盐、氯霉素、磺胺类、异烟肼、对氨水杨酸等;有些药物通过抗体形成引起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如奎宁、奎尼丁、氯嚷嗪、利福平等;有些药物影响血小板功能,如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潘生丁)等;有些药物抑制骨髓造血,或选择性抑制巨核细胞生成,如抗癌药、氯霉素、保泰松、乙醇、甲磺丁脲等;有些药物则是通过抑制凝血,如门冬酰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