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一、旅游产业在民族地区经济中的地位作用 自 1999 年国家开始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进展旅游产业已成为进展民族地区经济,缩小东西差距的重要的和主要的途径。到目前,已有甘肃、青海、陕西、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贵州、重庆、西藏、云南、四川等西部 12 省区纷纷都把旅游业定为其支柱或重点产业加以进展,这其中原因之一是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及其结构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能承担促进经济整体进展的重任。 伦纳得•J.利克里什和卡森•L.詹金斯认为,“旅游产业各部门可以根据其最直接的相互依赖关系和从旅游业获得的直接收入水平来划分”。他将旅游产业划分为三种类别:“一类旅游行业,指交通,旅行社,住宿餐饮和旅游景点,这其中包括旅行方式、支持系统和旅行动机;二类旅游行业是指直接从旅游消费中获益的行业,通常在目的地。三类旅游行业,指从旅游消费中获益的行业。”[1] 民族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关系就如同一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它除了具有一般产业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的自身的产业特性,如很高的综合性与很强的产业关联度,它的进展涉及到很多产业和部门,更牵涉到少数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族旅游产业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使得其产业结构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西部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而且具有独特性,旅游产业是西部真正的优势之所在。从自然旅游资源来看,目前西部拥有国家自然保护区 34 个,占全国总数的%;拥有国家风景名胜区 40 个,占总数的%;拥有国家森林公园 40 个,占总数的%。从人文旅游资源来看,西部有 31 座历史文化名城,占全国总数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8 个,占总数的%。同时,西部是我国最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西部的旅游资源品位高、种类全、有特色,为进展旅游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基于内外两方面的因素旅游产业在西部地区经济的进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旅游产业形象日趋明显,但资源整体开发不足,产业结构和质量不尽理想 旅游业的创汇创收和促进经济进展的功能和作用在民族地区日益明显。各级政府不同程度地进一步重视进展旅游业,全社会的旅游意识不断增强,产业形象渐趋鲜亮。民族地区大部分旅游景区的综合开发不够,供给内容比较单一,文化和自然观光构成主要的旅游形式,其他方面的需求难以满足,忽视了参加性、休闲性、趣味性、民俗风情旅游产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