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如何达成教学目标1.使用教材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定。《新课程标准》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编写的,它体现了学科对同学最起码的要求,是教学和培育同学学科素养的主要依据,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性。而就教材而言,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理解。从狭义上来讲,教材是指依据一定学科的教学任务而编造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和技能的体系,即教科书;而从广义上来讲,它又是指老师用来指导同学学习的一切可利用的教学材料。老师作为同学们学习的指导者,就应该在深钻课程标准、教材和同学的过程中,找准课程标准、教材与同学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而从钻研到施行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发现、制造的过程。假设在钻研和施行的过程中发现教材不能实现课程标准要求,就必须要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 2.使用教材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材上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教育一个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面对的同学各有特色,同学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依据同学的自身状况而定,这是制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核心。无论在新一轮的课改中,要求一纲多本,也就是教材要具有多样性,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同学的要求。但即使这样,也不可能编排出一套适应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同学的教材。笔者认为,教学质量主要取决于老师对教材的感受、理解、把握、制造、实施的质量和效果。制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依据同学的熟悉水平、心理特征、学习规律而定。 3.使用教材要依据教学情境而定。教学情境是指课堂上老师、同学、教材、环境等多种因素所组成的氛围。教学课前的〔制定〕只是对教学现实的估量、构想,是建立在老师的经验基础之上,有很强的主观性。而在教学现实中,往往会出现预想之外的许多事件、问题、情境。此时,老师假设不依据教学情境而灵活处理教材,而还是按原计划教学,这就属于传统式教学了。在新一轮的课改中,老师角色应转变为组织者、指导者,而不再是控制者。当教学情境发生偏差时,应在保护同学的自尊心和积极性的前提下灵活调整。要用巧妙的问题逐步引导同学向教材意图靠近,为同学制造优良的学习情境。当同学的身心状态处于最正确状态时,他们的学习效果最好。好课应当是越教问题越多,问题越多,探究的内容也越多,同学的思路就越开阔。让同学思索、讨论、解决问题,有利于培育同学的灵活性和制造性。在教学过程中,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