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教育人生何以可能:给老师的建议 [摘要] 老师幸福的追寻需要社会和老师共同努力。就老师自身而言,追寻幸福的教育人生需要他们克服生存病态,形成追求人生幸福的积极态度;完善自身心性素养,形成属于“我”的幸福尺度;领悟职业使命的真谛,引领学生走向幸福人生;追求“自我实现”,体现生命价值。 [关键词] 老师;幸福感;教育人生 马克思指出:“假如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为任何沉重负担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得到的将不是可怜的、有限的和自私自利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千万万人。我们的事业虽然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发挥作用。当我们离开人世时,高尚的人们将在我们的骨灰上洒下热泪。”[1] 老师选择教育职业是与人类的幸福和自我完善密切相关的。选择教育并把它作为一种事业来追求,这本身就需要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 老师从事的主要是精神性劳动,老师幸福主要表现为一种精神性的幸福。这种精神性的幸福激励着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真善美的追求,促使老师品行的提升和人性的丰满,激发老师释放生命的潜能,展现生命的魅力和实现老师生命的价值。这种“幸福”的精神力量不仅是具有统驭作用的生命力量,也是老师对自我生命的肯定、把握和确证;不仅是实现老师人生价值的动力源泉,也是老师工作成功的标志和制造并拥有美好教育人生的根本保证。 与所有人一样,老师追求人生幸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何以可能?笔者认为,追寻幸福的教育人生,就老师自身而言,需要他们在职业生涯中能够将外在的诉求与内在的尺度、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完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体现和弘扬老师职业价值和生命价值。 一、克服职场生存病态,形成追求人生幸福的积极态度 没有追求就没有幸福。消极、被动、不合理的追求会导致幸福病态并与幸福之途南辕北辙,不正常的老师职场会使老师在职业生活中迷失。当下我国老师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种种幸福病态,集中表现为老师主体不健康的幸福观和求福行为。 “幸福的最大病态是享乐主义。在这种状态下,幸福等同于俗福。” 陈腐文化中及时行乐、崇尚俗福的观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拜金主义及奢侈风气等,使得幸福病态成了当今社会一个普遍性的事实,并有不断加强的可能与趋势。许多老师在对待个体人生幸福的态度上也不同程度地沾染了幸福病态。一些老师无视幸福的精神性和超越性,只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