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持续干旱与华北水危机

持续干旱与华北水危机_第1页
1/22
持续干旱与华北水危机_第2页
2/22
持续干旱与华北水危机_第3页
3/22
持续干旱与华北水危机 摘要 黄淮海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由黄河、淮河、海河供给水源。三条河的供水面积约 144 万 km2,占全国面积的15%。该地区耕地资源丰富,光热条件好,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经济区和粮、棉、油的主要产......关键词干旱 华北 水危机 黄淮海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由黄河、淮河、海河供给水源。三条河的供水面积约 144 万 km2,占全国面积的 15%。该地区耕地资源丰富,光热条件好,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经济区和粮、棉、油的主要产区。2000 年:人口亿,占全国%;万亿元,占全国%;灌溉面积亿亩,占全国 42%,农业产出约相当全国的 40%。该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对我国经济、社会持续进展和粮食安全生产,至关重要。 80 年代初,华北严重干旱,京津冀地区出现了第一次水危机。20 年后的今日,我国北方旱情依旧十分严峻,京津冀地区再次出现水危机。回顾 80 年代以来北方持续干旱对水资源衰减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助于华北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讨论解决。一、水资源的衰减1、1956-1979 年的水资源量 1980 年水利部根据 1956~1979 年 24年同步系列资料,对全国各流域的水资源进行了第一次评价。当时估算黄淮海三流域片的河川径流量为亿 m3,包括地下水在内水资源总量为亿 m3,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见表 1。 根据 1997 年人口计算,黄淮海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 500 m3,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短缺的地区。山东半岛位于黄淮海三流域东端,三面环海,境内河流短小,调蓄能力低,干旱年份水资源的短缺更为突出。人均水资源量偏少,与人口、耕地、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黄淮海地区从 70 年代开始水资源供需矛盾就已十分紧张。从1972 年大旱恢复引黄,并开始大规模开采地下水用于补充地表水的不足。2、80 至 90 年代的水资源量 从 80 年代开始,华北地区气候持续偏旱,京津冀地区和山东半岛,1980 到 1989年,十年平均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偏少10~15%,气温偏高~。由于降水偏少,气温偏高,地面蒸发损失加大;同时又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补给量明显减少。根据海委初步分析,80~89 年海滦河全流域产生的地表径流量仅 155 亿 m3,比 1956~79年多年平均径流量 288 亿 m3 减少了%,约133 亿 m3。 进入 90 年代,干旱从华北平原向黄河中上游地区,汉江流域,淮河上游,四川盆地扩展,1990-1999 年该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偏少 5~10%,气温偏高~。初步分析,黄河利津以上同期年平均产水量...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持续干旱与华北水危机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