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内容摘要:从“一五”计划开始,中央政府在不同的时期,实施了不同的区域进展战略。这些战略的实施,在缓解某些区域问题的同时,通常会加重另外一些区域问题。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提出是对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管理思路和战略的一个重大创新,是对区域协调进展战略的丰富和深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区域战略,主体功能区,意义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进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空间开发失序,资源和要素空间配置效率低下,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鉴此,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战略。它的提出是对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管理思路和战略的一个重大创新,是对区域协调进展战略的丰富和深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正在实施的区域战略和政策不足以保证区域经济协调进展的实现区域战略和区域政策演变的三个阶段从“一五”计划开始至目前,我国区域战略和政策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上世纪 50 年初期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扶持内陆地区进展时期;改革开放初期至世纪之交,为鼓舞沿海地区率先进展时期;进入新世纪以来至目前,为促进区域协调进展时期。1.扶持内陆地区进展时期。严格地说,这一时期没有明确的区域进展战略,有的只是工业布局政策。主导思想是“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进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进展。(见毛泽东同志 1956 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基本思路是,以国家政治和国防安全为主要考量,利用沿海的工业基础和适当外援,采纳指令性计划的手段,促使工业布局向内地推动,形成全国工业布局相对均衡、各大经济协作区自成体系的格局。主要手段,一是在固定资产投资的安排中,增加内陆地区所占的比重;二是实行强迫命令的方式,把沿海地区的老企业搬迁至内陆地区。前者如:“一五”计划时期,在我国苏联援助建设的 156 项和国内自行设计的 538 项重点工程中,东北和内地占 2/3,而沿海只占 1/3(“156”项中沿海只占 1/5);辽宁、黑龙江、吉林、北京、山西、河北、河南、湖北、四川、陕西、甘肃等 11 个省市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后者如:在“三线”建设时期(1964年,为更好编制第三个五年计划,根据当时全国经济进展和经济布局的形势,中央将全国按一线、二线、三线调整了生产力布局。一线地处战略前沿,三线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