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FDI 在中国:趋势、结构和汇率中的角色 摘要:本文分析了 1981 年到 2001 年日本在中国直接投资的趋势、结构和特征。从产业和企业层面,对在中国的日系制造商进行了深层次的讨论。本文概括(1)日本对中国制造业的直接投资,主要是出口导向型的。将中国作为一个全球市场的生产基地,是日本跨国企业的主要目的;(2)推动中日贸易增长的逆向进口,是在华日系制造商的主要生产目的之一;(3)人民币持续贬值和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是推动日本在华投资大幅增长的主要因素。本文的讨论,部分解释了日本直接投资,从东南亚四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转向中国的原因。本文的讨论表明,日本跨国公司在华以出口为导向的直接投资,加深了中日两个经济体产业之间的纵向结合,有效地将中国国内产业整合到全球生产链中。 关键词:直接投资(FDI)/汇率/日本/中国 一、介绍 今日,“中国制造”几乎在全球市场的每个角落都能看到,并且正在占有越来越多地市场份额。为什么“中国制造”会突然如此流行?观察家可能认为成功的秘密是廉价的劳动力。然而,十年前中国的劳动力比今日更便宜,为什么那时候没有如此众多的“中国制造”?从生产商的角度分析中国的出口,可能为解释“中国制造”的流行提供答案。2001 年,中国外资企业的出口额累计亿美元,超过了中国出口总额的 50%(CSB,2025)。这是第一次外资企业的出口额超过国内企业。1994 年到 2001年间,外资企业的出口额以每年约 21%的速度增长。相比之下,中国国内企业出口的增长,仅为%,低于中国 GDP 的增长(Xing and Zhao, 2025)。可以清楚地看到,外资企业是推动出口增长和“中国制造”流行的主要力量。假如没有外国投资企业,所谓的“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是不可能实现的。 事实上,进展中国家企业的产品很难打入工业化国家的市场。即使这些产品的质量同发达国家企业制造的一样好,也很难被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接受。首先,进展中国家的企业独立生产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品牌认知度。品牌认知度对工业化国家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其次,和工业化国家的企业相比,进展中国家的企业没有全球分销渠道和市场网络,他们的产品很难进入国际市场。 但是,随着跨国公司的进入,无论以合资企业还是以独资企业的形式,“中国制造”(比如时尚的电子产品)可以迅速变为高科技和时尚的产品,并且在世界市场上以国际知名品牌进行销售。中国企业通过和国外跨国企业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