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中国化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中国化_第1页
1/22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中国化_第2页
2/22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中国化_第3页
3/22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中国化 [摘要] 期待可能性理论经历长期的 进展 演变和几代学者的讨论,到今日才较为完善。而介绍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其引入 中国 刑法典,以期更好地发挥其保障人权的功能。当然,要真正发挥该理论的功用,我国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关键词] 期待可能性 演化 积极意义 期待可能性,是指在行为当时的具体情况下,能否期待行为人避开犯罪行为而实施合法行为的可能性。行为人实施行为时能够选择适法行为,则行为人应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假如行为人实施行为时无法选择适法行为,即使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违法性有认识,仍不能要求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此即期待可能性理论。 一、期待可能性理论概述 期待可能性思想萌芽于霍布斯的名着《利维坦》,产生于 1897 年德意志帝国法院对“癖马案”的判决。被告是一马车夫,受雇驾驭一双架马车,一马有用尾绕缰之恶癖,极其危险,马车夫曾多次要求换马,雇主不允且以解雇相威胁,马车夫迫于生计不得不继续驾驭该马车。一日,该马癖性发作,马车夫制御无效,该马失控将行人撞伤。检察官对马车夫起诉。一审法院判马车夫无罪,检察官抗诉,但德意志帝国法院维持了原判。理由是:要认定被告具有过失责任,仅凭其认识到该马有以尾绕缰的恶癖并可能伤人的后果还不够,还必须以马车夫基于此认识而向雇主多次提出拒绝驾驭该马为必要条件。但事实上无法期待马车夫不顾丢失工作的危险而向雇主提出拒绝驾驭此马,故马车夫不应负过失责任。 该判决引起关注,其原因与当时通行的心理责任论有关。该理论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西方责任理论中具有支配地位,它以道义责任论为基础,认为责任的实体存在于行为者对自己行为的心理关系之中,刑事责任的实质就在于行为人自己的心理关系或故意、过失的心理态度,责任就是确定行为者对待行为的心理态度。它把行为者的这种心理态度分为对结果的认识与认识的可能性,前者称之为故意,后者称之为过失,进而又把从心理角度把握的故意与过失看成是责任的两个种类,将责任解释为故意和过失的总和。因此,假如责任能力者具有故意或者过失,则行为人即有责任。就本案来说,马车夫显然有过失,因为他已知癖马存在危险,只因雇主拒绝更换且以解雇相威胁,才不得不继续驾驭该马,故对于癖马伤人,他已具有认识的可能性,负有过失责任,而依当时的心理责任论,他承担刑事责任是理所当然的,而法院判被告无罪的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遂引起关...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中国化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