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图书馆(室)建设模式初探 [摘要]本文从五个不同的角度分析探讨了村级图书馆(室)建设的思路与模式。 [关键词]村级图书馆;村级图书室;建设模式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立足于新的进展实践,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其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养。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而农民素养的提高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村级图书馆(室)作为最贴近农民的基层图书馆,是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创新村级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更是方便、有效地传播科技文化知识,传播经济信息、全面提高农民素养的有效手段。但是,在资金与人才的双重瓶颈压力下,实行什么样的途径才能有效地推动村级图书馆(室)的建设,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文化和智力支持,值得深思。 1 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的思路与模式 首先应该看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当前中国非常紧迫的“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提出来,是一个国家战略的具体体现。是在中国已经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工业化建设的进程,工业进展到中期阶段、城市化加快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提出来的。而当工业化和城市化达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一般都应该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这个时候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都会适时提出新农村建设。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等欧洲国家都有这样一个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以国家财政所带动的投资为主,来进行农村的基础设施改造和社会制度建设,保持农村风光秀美的原貌。对于日本、韩国、台湾等小农经济国家(地区)来说,这更是非常普遍的情况。所以,在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既是国家战略的客观需要,也符合国际上通行的惯例,是我们政策上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体现。另一方面,我们建设新农村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应该说已经具有必须的财政基础。到 2025 年,国家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总和已经占到 GDP 的近 20%,假如把预算外财政算进去,那整个财政规模占 GDP 的比重已经有 30%左右了。而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在财政占 GDP30%的时候,就有条件由国家财政主导来提供农村公共品的开支。所以说,我国新农村建设,是在财政相对增收、达到一定比例、有一定财政能力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是要通过新农村...